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整个学术思想寓于“文艺科学”的构建理想之中。自1934年,李长之接触德国文艺批评家玛尔霍兹的《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译介之路。李长之有意将“文艺科学”的体系移植到中国,建设文艺研究的“专门之学”。在“科学和人生观”的大讨论以及对德国古典资源的接受中,李长之的“文艺科学”建构呈现出其时代和人格特色——对艺术和科学二重性的要求以及对主体有意味性的追寻。文章围绕“李长之精神科学建构的成败得失”之路,回归1930年代“科学”和“人生观”讨论的历史背景,从李长之文艺科学意识觉醒的三大方面,相对客观地分廓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建构的思想渊源;从研究对象、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了李长之文艺科学的建构思想体系;对李长之关于文艺科学的特殊性、“感情的批评主义”、“体验观”等命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具体研究中,将李长之文艺科学思想的形成和转变置于其精神演变脉络中加以分析。全文研究建立在李长之精神进展、知识接受、性格和时代环境的综合基础之上,以李长之之法释李长之之思想,通过对其精神进程的把握,历史地、整体地、联系地探究李长之学术思想的全貌。同时,文章尝试梳理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在本土化建构过程中所借鉴的德国古典资源,考察二者的承接关系,以期更深入了解李长之以“体验”为核心的文艺科学构建理想。最后文章探讨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建构失效的原因和理论局限,指出李长之学术裂变的原因与其文化政治理想,体验与“科学”的内在矛盾,以及本人的性格悲剧密不可分。虽然李长之“文艺科学”最终成为“未竟之业”,但是囿于时代的李长之承认个体生命的完满力量,对感性和理性调和所作的努力,以及由此对文艺科学特性的强调,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