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文艺科学”建构的价值与困境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g1993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整个学术思想寓于“文艺科学”的构建理想之中。自1934年,李长之接触德国文艺批评家玛尔霍兹的《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译介之路。李长之有意将“文艺科学”的体系移植到中国,建设文艺研究的“专门之学”。在“科学和人生观”的大讨论以及对德国古典资源的接受中,李长之的“文艺科学”建构呈现出其时代和人格特色——对艺术和科学二重性的要求以及对主体有意味性的追寻。文章围绕“李长之精神科学建构的成败得失”之路,回归1930年代“科学”和“人生观”讨论的历史背景,从李长之文艺科学意识觉醒的三大方面,相对客观地分廓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建构的思想渊源;从研究对象、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了李长之文艺科学的建构思想体系;对李长之关于文艺科学的特殊性、“感情的批评主义”、“体验观”等命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具体研究中,将李长之文艺科学思想的形成和转变置于其精神演变脉络中加以分析。全文研究建立在李长之精神进展、知识接受、性格和时代环境的综合基础之上,以李长之之法释李长之之思想,通过对其精神进程的把握,历史地、整体地、联系地探究李长之学术思想的全貌。同时,文章尝试梳理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在本土化建构过程中所借鉴的德国古典资源,考察二者的承接关系,以期更深入了解李长之以“体验”为核心的文艺科学构建理想。最后文章探讨了李长之文艺科学建构失效的原因和理论局限,指出李长之学术裂变的原因与其文化政治理想,体验与“科学”的内在矛盾,以及本人的性格悲剧密不可分。虽然李长之“文艺科学”最终成为“未竟之业”,但是囿于时代的李长之承认个体生命的完满力量,对感性和理性调和所作的努力,以及由此对文艺科学特性的强调,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影响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接收机工作性能的指标有很多,其中对测距精度有影响的主要是接收机的双向零值,因此建立一套准确的测定双向零值方法是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RDSS工作
为了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强烈需求,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丰富的国际课程资源,国际课程因其先进的课程理念,成熟的运作机制,广泛的国际认可度,深受学生、家长的青睐。国际课程在本土学校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苏州某外国语学校加拿大BC(British Columbia)高中课程的校本化探索进
采用硫化钠预先活化,然后用单一浮选法选别的试验研究。试验的原矿为丰山铜矿上一个工序的破碎产品,原矿铜品位为0.67%。试验流程采用一次粗选,粗选精矿磨矿,两次扫选,一次精
本研究以南京E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以该校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环境微生物学》为对象,开展了案例教学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在中
物理模拟系统中,模型元件制作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模拟大规模电网;数字模拟系统中,必须当有关的数学描述完全具备才可模拟。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电子模拟技术,利用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