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外宣翻译——兼对《今日中国》英译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对于外宣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的要素如作者、译者、受众、文本、媒介、噪音、效果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文提出,宣传资料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当中应把对译文受众接受能力的考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原作者的地位就是隐形的,而译者的地位则应得到强调和重视.译者不能仅仅只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也该强调对于受众和译文的忠实.如果逐字英译会导致译文不能被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译者有权在不改变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适量的改动.信息,即译文必须以外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宣传资料以何种方式到达受众,即宣传资料的传播渠道也会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而外国受众的反映或反馈则可以看作是对于翻译好坏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外宣翻译的译者来讲,必须能够根据事先所预测的译文受众的反映来调整译文.如果译文很别扭或是不清晰,会成为噪音,影响甚至阻碍受众对译文的接受,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应努力将噪音减小到最低.该论文以传播学的理论作为宏观的指导,对外宣刊物《今日中国》杂志的英译作了个案研究,语言学的视角和中英文化的对比也帮助作者对于《今日中国》的英译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该杂志的翻译实践反映出其遵循以外国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其翻译原则和策略符合翻译的传播学观点.通过对比研究,作者总结出《今日中国》所采取的特殊的翻译手法:解释性翻译,删减,再创造.《今日中国》英译的成功说明了传播学理论对于宣传资料翻译的指导性.
其他文献
该研究主要就"阅读以了解语篇主题"和"阅读以理解语篇"这两种基本阅读目的进行调查,旨在发现它们在英语阅读中对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涉及四个问题:1.伴随性词汇习得是
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 1905-2000)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午后的人们》是鲍威尔的开山之作。小说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线索,描写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中上层
在当代美国文学领域,安妮·普鲁是一位重要的,富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老谋深算》自2002年出版以来就深受大众的欢迎,并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广泛关注。然而,
在小说《鸽灾》中,厄德里克通过建构人物、读者、作者三者间的动态叙事,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种族冲突的印第安历史。本论文以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学为理论切入,探讨作者在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