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世纪之交中国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转换相应,文学在内容和表现形态上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生活政治”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日常生活叙事成为文坛的热门话题。因此,由生活政治切入研究新世纪小说,当能准确把握其总体特征,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新途径。绪论,概述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世纪小说,与吉登斯等人所谓生活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近些年对新世纪小说的研究,如对日常生活转向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少有人关注其中所隐含的生活政治内涵。本文从生活政治进入新世纪小说,剖析新世纪小说的种种艺术表征,揭示新世纪小说的新质。第一章,讨论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转移。在“个人”观念泛滥的今天,回望和反思个人主义话语在集体/个人的解释框架中从被遮蔽到逐渐被释放出来的过程。在讨论新世纪小说中以自我实现为重要特征的生活政治问题之前,有必要重新回顾这个过程。从胡万春的《家庭生活》到张抗抗的《北极光》,再到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可以看出当代小说中个人话语变化的轨迹。这种变化轨迹更明显地体现在1960年代的“胡东渊来信”、1980年代的“潘晓讨论”和“蛇口风波”之中。第二章,探讨日常生活压抑与解放的两面性。日常生活叙事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常态化的书写方式,是疏离“解放政治”宏大叙事的审美策略。这一变化一方面突出了长期受到压抑和漠视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显现了由个人话语的膨胀引起的价值危机。被刺激出来的无比强大的个人欲望,既可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个人实现“尊严、自主、隐私和自我发展”的障碍。第三章,论述新世纪小说中现代人自我认同的困境。传统丧失,风险社会来临,现代人面临自我认同的危机。个体在欢呼解放或自由的时候,突然发现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根基和文化依托。脱嵌的个体如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不知什么地方是理想的归宿。自我认同的危机,在风险社会里显得尤其严重。第四章,讨论私人生活的变革。主要从性别关系和代际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亲密关系的建立表明,两性交往不再看重经济、地位等外在条件,而注重开诚布公的交流和彼此的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顺从传统的父权制或等级制而遵从相互信任的平等。这是生活政治从微观层面为现代人应对认同危机和生存困境寻求努力的一种策略,它的理想是可以自下而上形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氛围,但亲密关系对“纯粹关系”的设定显然具有理想化色彩,“爱欲”因而面临可望不可及的困境,代际关系的民主也面临重重困难。第五章,探讨反思与重建的路径。解决个人解放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重新道德化。重新道德化即重新整合后传统秩序下的道德秩序。在正视个人主义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启动道德转型,而重建道德秩序,则需要个人与曾经被视为他者和障碍的传统和自然之间进行长期的沟通、协商和努力。新世纪小说中传统的回归、再历史化的实践、生态小说的兴起和直面现实的底层叙事正是从文学层面对这些生活政治问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