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集古训,博纳医方,总结了东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身医疗实践,撰写出了汉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该书融中医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奠定了基础,后世誉其为“方书之祖”,张仲景本人也被尊称为“医圣”。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共398条条文,记载113经方,后世临床医家沿用至今,成为医家必读之著作。该书医理深刻精准,行文凝炼简洁,常需于无字句处探深意,前后对比获信息。一词多义现象增加了准确理解仲景意的难度,同时也成为《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原型范畴理论将新认知的范畴与已知范畴联系以加速了解新事物,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从认知角度阐明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模式。翻译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寻找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范畴对等,实现翻译转换。原型范畴理论摆脱了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翻译放在一个更为动态平衡的发展观中,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伤寒论》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为研究对象,手动搜集原文中的多义词,并将其根据派生模式分为辐射式派生类多义词和连锁式派生类多义词,列举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并分别给出例子,手动找出Nigel Wiseman和罗希文两英译本对应的译文,对比两译本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策略。通过翻译方法数据分析,总结两译本多义词英译特点。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魏本主要运用直译法,以原文为导向;罗本则是直译意译为主,多种翻译策略并存,以达意为主。原型范畴理论对《伤寒论》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词性转换、意译、借用西医词汇、音译、省略等翻译方法,进行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对等替换、错位转换或空缺移植来完成翻译转换。《伤寒论》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为其多个义项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有利于中医国际传播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