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CT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使颞骨的内部结构清晰显示成为可能。各向同性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多种图像重建。目前应用于颞骨的图像重建方法主要有二维的MPR、CPR及三维的VR、SSD、CTVE等,各有其优势。
二维MPR图像的分辨率,可与采取特定角度的直接扫描相当,因此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双斜位MPR在复杂结构的显示中尤为重要。但MPR重建涉及了一些关键参数的设置,对重建出图像的质量有所影响。而且MPR.重建操作具有一定技巧性,对重建医师有一定的要求。本研究着重于颞骨MPR重建方法,探讨最佳参数的设置,并尝试总结出相对简洁的重建步骤。
小耳畸形是常见的耳部异常。CT对小耳畸形部位、类型及程度,及术前评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术前CT评分标准是建立在横轴位及冠状位的基础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一组小耳畸形的颞骨CT资料,重建多个层面的双斜位MPR图像并与常规方位图像进行评分比较,分析双斜位MPR为小耳畸形病例提供的更详细CT诊断信息。
本研究包括颞骨CT多平面重建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小耳畸形的诊断应用两部分。
第一部分颞骨CT多平面重建方法学研究
目的:
1.探索颞骨MPR重建参数(重建视野,滤过函数,重建间距)的最佳设置。
2.总结颞骨MPR的方法、步骤与技巧。
方法:
1.选取15耳正常颞骨CT资料,以2组不同重建视野(25×25cm,5×5cm),6组不同滤过函数(Kernel值:U40,U70,U75,U80,U90,U95),3组不同重建间距(0.1mm,0.3mm,0.6mm),分别进行镫骨MPR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分。比较图像质量的差异。
2.对上述资料进行颞骨多个部位的MPR重建,总结各部位MPR重建步骤及经验。
结果:
1.两组重建视野图像中,小视野组总分较高,两组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滤过函数(Kernel值)图像中,U70、U75、U80三组总分较高且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组与U70组、U80组与U90组、U90组与U95组问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重建间距图像中,0.1mm组与0.3mm组总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3mm组与O.6mm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颞骨各部位MPR步骤,大致归纳为四步:确定最佳显示平面,寻找起始标志,置点,初调定位线显示结构,微调至最佳显示。
结论:
1.小视野重建可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颞骨MPR原始图像应使用小视野重建以观察细微结构,同时作包括双侧的大视野重建用以双侧对照。滤过函数(Kernel值)取U70~U80较为理想;重建间距一般选择0.3mm。
2.双斜位MPR可使颞骨大部分结构各自在同层全程显示。准确而快速的重建需要一定技巧,关键是熟悉解剖,及掌握图像工作站操作。
第二部分MPR在小耳畸形的诊断应用
目的:
探讨MPR在小耳畸形的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小耳畸形病例(36例42耳)的CT资料,对CT图像进行两轮评分:第一轮为横轴位加冠状位;第二轮为MPR。比较两轮评分的差异,观察CT发现的异常,并分析MPR对诊断的作用。
结果:
小耳畸形病例两轮评分,以MPR图像对细节显示能力较好,总分较高,两轮总分分别为6.702及7.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差异主要在砧镫连接及镫骨的显示。
结论:
颞骨CT是小耳畸形术前评价的有效方法。双斜位MPR可较常规位更准确地评价小耳畸形的部位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