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以及代谢产物清除减少的病理状态。目前对于各种急慢性心肌缺血,尤其是急性心肌缺血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即再灌注治疗。然而再灌注治疗在拯救缺血心肌的同时,还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如今,MIRI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避免或减轻MIRI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一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且在防治MIRI过程中也显示出强大的心脏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选用新近上市的第三代他汀—匹伐他汀,于术前加以干预,观察匹伐他汀能否减轻再灌注损伤,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心肌保护机制,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临床应用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组,n=14):生理盐水2ml/d,灌胃4周,术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下只穿线,不结扎;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4):生理盐水2ml/d,灌胃4周,术中结扎LAD30分钟,再松解120分钟;③匹伐他汀组(Statin组,n=14):匹伐他汀0.42mg/kg/d每日用生理盐水溶解成2ml,灌胃4周,术中结扎LAD30分钟,再松解120分钟。手术中,Sham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coronary artery,LAD)下只穿线,不结扎;I/R组、Statin组结扎LAD30分钟,再松解120分钟,以缺血时左室前壁颜色变深,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及同步心电图示ST段抬高0.2mV以上,QRS波幅度升高或时限增宽;松开结扎线恢复冠脉血流,以缺血部位心肌颜色恢复,T波快速回落、ST段骤降50%以上作为I/R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术后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及白介素-6(IL-6)水平,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伊文氏蓝(Evans blue)双染色法测定各实验组心肌梗死面积,肉眼观察灰白色部分为梗死心肌,浅红色部分为缺血心肌,蓝色部分为正常心肌。以心脏总梗死区面积(area of necrosis,AN)与总危险区面积(area at risk,AAR,即缺血区与梗死区面积之和)的百分比(AN/AAR)表示梗死面积,以危险区面积与左室面积(area of left ventricle,LV)的百分比(AAR/LV)表示危险区面积,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分析各实验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危险区面积比例。检验水准设置为α=0.05,实验数据用SPSS13.0(Statistical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方法。
结果:
1.大鼠MIRI心电图变化:成功结扎大鼠LAD后,同步心电图出现QRS波群增宽,ST段迅速弓背状抬高≥0.2mV或伴T波抬高,还可出现病理性Q波或原有q波加深;恢复灌流时出现T波快速回落、ST段下降50%以上,还可出现再灌注相关的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2.大体标本形态变化:结扎后左室前壁局部缺血心肌立即由鲜红变为暗红色或蓝紫色,心外膜明显变为苍白色,左室前壁可见局部运动减弱;再灌注时缺血区心肌暗红色或蓝紫色逐渐消失,恢复红润。
3.CK-MB的比较:组间比较,Sham组、I/R组和Statin组的CK-MB分别为:(19.88±3.60)IU/L、(84.25±9.25)IU/L、(76.88±5.82)IU/L,与Sham组相比,I/R组、Statin组的血清CK-MB升高(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Statin组CK-MB升高程度不及I/R组(P<0.05),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4.IL-6的比较:三组IL-6水平分别为:(62.31±8.98)pg/ml、(168.27±10.05)pg/ml、(120.49±9.65)pg/ml,与Sham组相比,I/R组、Statin组的心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Statin组IL-6含量升高程度不及I/R组(P<0.05),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5.心肌梗死面积比较:I/R组、Statin组AAR/LV分别为:(37.31±5.05)%、(36.49±3.65)%,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各组心肌缺血危险程度相似。对于梗死面积,I/R组、Statin组AN/AAR分别为:(65.44±7.61)%、(48.57±9.14)%,与I/R组相比,Statin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Statin组中IL-6、CK-MB含量升高水平均不及I/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匹伐他汀可以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了中性粒细胞向频危心肌的渗透,减少了“无复流”现象,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
2.匹伐他汀可以降低MIRI后血清心肌酶水平,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心梗面积的减少也可能是部分通过其抗炎作用来实现的。
3.匹伐他汀对预防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积极作用,为匹伐他汀更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治疗的辅助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