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小儿咳嗽医案用药规律,为中医儿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对18部古代医籍进行整理搜集,共收录了小儿咳嗽用药方438首,采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Weka数据挖掘软件对处方用药进行了挖掘分析。[结果]1、通过分析发现在小儿咳嗽用药中,频次前20味的药物分别是炙甘草(193次)、生姜(143次)、杏仁(143次)、半夏(123次)、人参(107次)、紫菀(87次)、茯苓(81次)、蜂蜜(81次)、麻黄(79次)、贝母(76次)、五味子(74次)、款冬花(69次)、桔梗(65次)、桂枝(62次)、橘皮(62次)、桑白皮(60次)、细辛(48次)、干姜(46次)、麦门冬(46次)、白术(36次)等,咳嗽用药中药物归经最多的分别是肺经(111次)、胃经(93次)、肝经(80次)和脾经(72次)。2、通过对前23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得到以下4个聚类组:C1:白术、薄荷、葶苈子、黄芩、麦门冬、贝母、桔梗、桑白皮、橘皮、茯苓、蜂蜜、人参;C2:紫菀、桂枝、款冬花、细辛、干姜、五味子、麻黄;C3:生姜、半夏;C4:炙甘草、杏仁。3、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古代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药对:白术→人参、天南星→半夏、半夏→生姜、麻黄→杏仁、天南星→生姜;常用药组: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天南星→半夏,茯苓、桑白皮→炙甘草,人参、桔梗→炙甘草,茯苓、橘皮→炙甘草,人参、茯苓、桔梗→炙甘草。[结论]古人在治疗小儿咳嗽时:1.用药以温热药物为主,除擅用化痰止咳药外,还注重解表药、补益药和渗湿药的运用。治法上注重固护脾胃之气和化痰除湿;在药物归经上以肺、胃、肝、脾最重,治疗上着重对肺脏、脾胃及肝脏的调理。2.最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肺,常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热邪犯肺亦较为多见,常用清金化痰汤加减。3.白术和人参,半夏、天南星和生姜,麻黄和杏仁是治疗小儿咳嗽的常见药对,茯苓、白术、炙甘草和人参、茯苓、桔梗、炙甘草是临床的常用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