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IV-1CRF_BC重组亚型(包含CRF07_BC和CRF08_BC)已经成为我国HIV-1主要的流行毒株之一,并且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从2003年,我国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HIV-1治疗和预防面临的最大障碍。HIV耐药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病毒在宿主和药物两方面选择压力下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病毒多个突变位点的共同参与,其中包含未知的耐药位点。目前对于HIV-1耐药的数据的研究是基于欧美流行的HIV-1B亚型的研究,然而不同亚型对于抗病毒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耐药相关突变的频率和模式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HIV-1CRF_BC耐药特征,特别是掌握耐药突变的亚型特异性对于我国耐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HIV-1CRF_BC表型与基因型耐药结果一致性分析、新的耐药相关突变位点以及位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发现与新耐药位点的鉴定,阐述我国HIV-1CRF_BC病毒耐药特征和新突变位点的研究,这将对HIV-1感染者设计适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或制定国家具体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进而推动艾滋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1.我国CRF07_BC(?)因药毒株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基因型与表型一致性研究首先从抗病毒失败的感染者中分离HIV-1CRF07_BC病毒,进行基因型和表型耐药结果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HIV-1CRF07_BC临床分离病毒对FTC、EFV、NVP的基因型与表型耐药一致性较好,分别为90.9%、90.9%和100%;对AZT、TDF的一致性较差,仅为36.4%和45.5%,多为基因型耐药结果显示为敏感,而表型耐药结果显示为耐药所致;对3TC、D4T、DDI的一致性分别为72.7%、72.7%和81.8%。然后挑选与临床分离病毒序列最为接近的优势毒株制备克隆病毒,比较两种病毒基因型和表型耐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显示克隆病毒基因型和表型耐药的一致性均在70%以上,对FTC的一致性最高,为100%;对3TC、D4T、DDI、 EFV、NVP的一致性次之,为80%;对AZT和TDF的一致性为70%。2.我国HIV-1CRF_BC治疗前后RT区的比较及耐药相关新突变位点的发现为发现CRF_BC亚型特异性耐药位点,选择631例未治疗和363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1CRF_BC感染者,采用基于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的方法,进行RT区序列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失败组15个多态性位点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特别是与未治疗组相比,W88C、K101Q、I132L、R135L、T139K/R、 H221Y和L228R在治疗失败组中的突变频率显著增加(P<0.01),其中W88C、K101Q、I132L、T139K/R、H221Y和L228R在未治疗组中不存在,说明这些位点可能与药物治疗有关,是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通过条件选择压力分析新突变位点与已知耐药位点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T139K突变的发生可能是与K103N、Y181C、M184V和G190A相关,G190A对于T139K的条件选择压力比值最大;T139K对G190A也有明显的影响,表明两个位点是相互影响的。H221Y与K103N或Y181C也存在两两相互作用,特别是Y181C和H221Y之间相互影响较强。3.我国HIV-1CRF_BC的RT区耐药相关新突变位点与逆转录酶抑制剂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先将含携带CRF07_BC pol区的感染性克隆通过PCR扩增pol区,并连接到pGET-T载体(长约3kb)上,在新的pGET-T载体上进行点突变,测序确认后,再经过双酶切重新连接到pNL4-3,经过转染制备成克隆病毒进行新突变位点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确认了五种突变(K101Q、I132L、T139K/R、H221Y)能够显著降低四种检钡(?)NNRTIs的敏感性(TMC-125、DLV、NVP、EFV),其中携带K101Q的克隆病毒能够使四种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下降3.50、1.71、12.57和3.06倍;1132L分别使之下降2.55、19.35、28.05和6.13倍;T139K分别使之下降4.67、3.66、7.35、3.30倍;T139R分别使之下降1.82、4.69、25.12和1.89倍,携带H221Y的克隆病毒使检测的4种NNRTI的敏感性降低约为2倍。并且T139K、H221Y与K103N联合突变时,能够显著降低病毒对NNRTI的敏感性(P<0.05)尤其是T139K与K103N联合突变时,在原有K103N的基础上能使TMC-125的敏感性下降约2倍,使DLV的敏感性下降大于14.15倍,使NVP和EFV的敏感性下降4倍以上;而K101Q、L228R与K103N联合突变与单独K103N突变的病毒相比,未见4种检测(?)NNRTI敏感性的显著降低。K101Q、H221Y与Y181C联合突变时能够显著降低病毒对NNRTI的敏感性(P<0.05),K101Q与Y181C联合突变与仅含Y181C突变的病毒相比,对TMC-125、DLV、NVP、EFV的敏感性分别降低2.48、1.60、4.37和4.69倍;H221Y与Y181C联合突变的病毒对NNRTI的敏感性在原有Y181C的基础上均降低3-4.24倍:而L228R与Y181C联合突变时,与仅含Y181C病毒相比,除对NVP的敏感性的敏感下降1.89倍外,对其余NNRTI未见明显影响。T139K与G190A联合突变时,与仅含G190A突变的病毒相比,同样显示了对4种NNRTI敏感性的降低(1.48-7.21倍)。本文从体内外研究首次证实,K101Q、I132L、T139K/R和H221Y这四个位点是HIV-1CRFBC病毒的与NNRTIs相关的全新耐药位点,这一发现为我国耐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信息,对今后指导临床用药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K101Q、T139K、H221Y同K103N/Y181C/G190A的联合突变将影响药物的耐药水平,说明病毒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通过突变增强病毒的适应性,该研究为我国艾滋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