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饥饿的路》与《迷魂之歌》是奥克瑞极具代表性的两部连续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阿扎罗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展示了尼日利亚独立后贫困潦倒、混乱不堪的社会现状。小说在一个时空错乱的虚幻空间中,象征性地展现了饥饿、贫困、暴乱、火灾等种种人类的痛苦体验,苦难可谓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本论文主要借助叙事学、后殖民理论对其中的苦难书写进行分析,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在两部小说中奥克瑞对苦难的理解与表现,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苦难来关照尼日利亚现实以及作家的个体性体验;第二部分探究奥克瑞叙述苦难的立场和态度。在作品中,奥克瑞站在不同立场表现苦难,通过强化痛苦来唤起希望,表现了他从精神上对自身与国家苦难救赎的尝试;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小说的叙述手法、策略,及其对苦难表达的作用。叙述形式为苦难书写服务,小说中象征、写实的手法、非常规的时空架构,以及特殊儿童叙述者相结合,更加立体深刻地呈现了苦难的意蕴;简而言之,奥克瑞在《饥饿的路》与《迷魂之歌》中呈现出来的苦难主题,一方面映射了尼日利亚以及作者自身体验的痛苦现实,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作者对苦难出路问题的深切思考。小说中约鲁巴传统神话与西方文明的杂糅,表现了奥克瑞试图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创造一个“第三空间”,以此来重建尼日利亚的民族信仰,救赎自己的精神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