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也被称为中国中央造山带,其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对研究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汇聚及拼合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中秦岭造山带处于中央造山带的最西段,记录了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弧-陆碰撞,到中生代的陆-陆碰撞等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这种复合型造山带往往伴随着大洋岛弧地体和/或大陆岛弧地体的增生,在此过程中,随着洋壳的俯冲不同源区的物质将进入地幔楔与之发生反应,引发了多尺度多端元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流碎屑独居石和锆石与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壳形成和演化的制约》,项目编号:415730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岩石学》,项目编号:41625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也被称为中国中央造山带,其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对研究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汇聚及拼合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中秦岭造山带处于中央造山带的最西段,记录了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弧-陆碰撞,到中生代的陆-陆碰撞等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这种复合型造山带往往伴随着大洋岛弧地体和/或大陆岛弧地体的增生,在此过程中,随着洋壳的俯冲不同源区的物质将进入地幔楔与之发生反应,引发了多尺度多端元的壳幔相互作用,再以岩浆作用返回地表不同程度地保存在增生的岛弧和洋盆中。因此研究增生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岛弧-弧后盆地岩浆岩体系的地球化学性质对于认识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演化机制和研究俯冲带物质循环规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秦岭造山带中二郎坪单元单元位于秦岭和宽坪单元之间,主体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二郎坪单元单元是秦岭造山带中较为复杂的区域,也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区。二郎坪单元是一套海相的火山沉积单元,形成与早古生代的增生造山作用中,在其形成时代、性质以及构造演化意义等重要科学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论文选取了东秦岭二郎坪地区军马河―长探河和湾潭两条剖面上的斜长花岗岩和变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以及锆石原位O同位素等多手段来探讨二郎坪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对与二郎坪单元基性岩共生的酸性岩浆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和SI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约460Ma(奥陶纪)和435Ma(志留纪)两组年龄,各组年龄在误差分析范围内一致。这两组年龄岩浆岩以火山灰夹层或小岩株的方式产出。结合地质背景与斜长花岗岩的野外产状,认为二郎坪单元在早古生代期间存在约460Ma(奥陶纪)和435Ma(志留纪)两期岩浆事件。(2)结合约460Ma形成的奥陶纪斜长花岗岩和在岩体中发现的镁铁质捕虏体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我们发现这些斜长花岗岩表现出了低钾高钠,是典型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这些酸性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具有低Ti O2、高Si O2的性质,其稀土元素含量与Si O2的正相关变化不明显,整体表现出受到部分熔融作用的控制。同时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现出高εHf(t)的特征,落入全球平均岛弧岩浆岩的区间内。同时锆石原位O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的δ18O值略低于地幔值。这指示岩浆源区经历了海水参与的高温热液蚀变作用。这类有着低δ18O锆石的斜长花岗岩,一般来源于受到高温热液蚀变的下洋壳的重熔。我们的结果表明奥陶纪商丹洋持续的向北俯冲触发了二郎坪增生岛弧洋壳的重熔。这种富集微量元素洋壳的部分熔融可能代表了岛弧地体生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可能是古老大陆地壳生长的方式之一。(3)变玄武岩是二郎坪单元的主体,但是对玄武岩进行直接定年难度较大。我们根据野外的接触关系和采样点的位置,利用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限制二郎坪变玄武岩的年龄。将其分为奥陶纪和志留纪两期玄武岩。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郎坪单元玄武岩没有明显受到后期蚀变或分离结晶的影响。玄武岩样品总体具有低Si O2,、低Ti O2、低P2O5、低K2O和高镁的特征。二郎坪单元它们整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为典型的岛弧微量元素特征。Th/Nd与Ba/Th图解和La/Yb与Ba/Th图解显示俯冲物质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且奥陶纪的变玄武岩相比志留纪的变玄武岩有着受到俯冲物质的贡献更明显。结合奥陶纪的变玄武岩相对均一且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认为奥陶纪的变玄武岩代表了商丹洋俯冲交代地幔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岛弧岩浆作用,这次事件伴随着古老洋壳的重熔生成了同时代的斜长花岗岩。志留纪的玄武岩受到俯冲物质的贡献较少,且有着较为不均一的Nd同位素组成,有不同程度壳源物质的混入。代表了是弧后伸展背景下,受早期俯冲物质交代的地幔浅部减压部分熔融的源区与沉积物混染的产物。(4)结合二郎坪单元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本文研究的酸性岩和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我们可以反演早古生代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的演化过程。最早的二郎坪弧形成于490Ma之前,作为古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向北俯冲的响应。发生在约490 Ma的二郎坪岛弧与秦岭微陆块的弧-陆碰撞事件后俯冲带后撤,在商丹缝合带开始新的俯冲并造成了秦岭南缘485 Ma的岛弧岩浆事件。随着俯冲板块前端的前进,在约460Ma时二郎坪单元内产生了大型的岛弧岩浆事件,此事件造成了残留洋壳的重熔。随着俯冲板片前端下沉、回转,二郎坪岛弧地体由挤压变为拉张,最终在软流圈上涌和俯冲带后撤的共同作用下在435Ma后转化为拉张的弧后盆地。
其他文献
煤层气是存在于煤层中的一种伴生矿产,以大量吸附气的形式附着于煤基质颗粒表面、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煤层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CH4。煤矿中的煤层气因极易引起爆炸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将煤矿中的煤层气合理开采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指数、保护开采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出的煤层气还可以作为天然气消费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保证我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量正在快速增长,常规油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储量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成功对页岩气进行商业化开采的国家。虽然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到商业化开采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陆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演化形成了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三种类型多层系富有机质页岩。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分布于
举世瞩目的中国城镇化,或许是历史上最大人居历程,被认为是对全球人类文明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土地财政助推土地城镇化,户籍制度阻碍人口城镇化,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并加剧了中国住宅空置现象。近些年,中国空置住宅规模庞大,呈上升态势,给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负面影响,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水库运行期间,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库水位会出现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在周期性水位波动条件下,库岸边坡内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影响,处于抗滑桩嵌固段岩体的蠕变特性将在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滑桩的长期抗滑效果。因此,开展对滑坡抗滑桩结构的长期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侏罗系红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建模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宏细观蠕变特性以及渗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可谓空前,基坑工程朝着深大方向发展,基坑周边环境也日趋复杂,支护难度显著加大,在软土地区尤为明显。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地质,其分布范围甚广,据统计,该地区基坑工程软土加固费用占比达到支护总造价的26.6%~58.5%,建设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项目软土加固费用可达千万级别,而且软土地区也是工程安全事故常发点,无论是安全性层面,还是经济性层面,
农业干旱是一种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无结构化的自然灾害。在全世界所有土地上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事件,尤其是经济来源大部分依靠于农业生产的国家。农业干旱不仅直接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而且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监测农业干旱,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干旱监测方法已成为抗旱减灾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干
我国膨润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吸附和流变性能,被广泛用于二十多个领域一百多个部门,号称“万能粘土”。蒙脱石是膨润土的主要成分,其分散、膨胀、悬浮、增稠、触变等流变性能受到蒙脱石成因、层电荷高低、层间及端面电荷分布、层间阳离子、阴离子、分散粒径、成分及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给蒙脱石流变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当前国内高品质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开发及应用不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气候变暖的趋势,关于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普通大众对此都非常关注。通过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未来的途径。第四纪是我们人类出现的时期,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今的气候变化以及对未来气候演变趋势的预测。已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寻找黄土–古土壤等沉积载体中的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古季风演变历史的重
大气降水中的氢(δD)、氧(δ18O)稳定同位素广泛存在于水体中,且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灵敏。因此,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为理解全球的气候演化过程提供依据。由于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信号可被地质载体(如冰芯、深海沉积物、黄土、树轮、湖泊沉积物、洞穴石笋等)所记录,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和高原古高程重建等领域。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常用来反映气候的演化。以洞穴石笋为例,中国东部季风区石笋氧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仅导致海-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异常事件。大规模的碳释放所导致的全球碳循环异常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环境恶化事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球碳同位素负偏以及古大气CO2浓度(pCO2)的激增。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陆相地层记录的研究是全面认识碳循环异常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研究从陆相地层记录的陆相有机碳同位素出发,开展陆相全岩和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