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的1005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将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0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可看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得分高于临界值,且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均高于临界值。对不同性别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性别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去人格化方面平均数高于女性,在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方面平均数低于女性。对不同年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年龄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方面,≥50岁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40-49岁组、30-39岁组、20-29岁组、<20岁组;去人格化方面,<20岁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岁组、;低成就感方面,<20岁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50岁组、40-49岁组、30-39岁组、20-29岁组。对不同文化程度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方面,大学本科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硕士组、博士及以上组、大专组、中专及以下组;去人格化方面,中专及以下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大专组、硕士组、博士及以上组、大学本科组;低成就感方面,中专及以下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大学本科组、大专组、硕士组、博士及以上组。对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方面,副高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正高组、中级组、初级组;去人格化方面,未评职称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初级组、副高组、中级组、高级组;低成就感方面,未评职称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初级组、中级组、副高组、正高组。对不同从事工作时间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从事工作时间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方面,16-20年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21年组、6-10年组、11-15年组、5年以内组;去人格化方面,5年以内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21年组、16-20年组、6-10年组、11-15年组;低成就感方面,11-15年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5年以内组、16-20年组、6-10年组、≥21年组。对不同工作科室数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看出,职业倦怠在不同工作科室数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方面,2-4个科室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5-7个科室组、≥8个科室组、1个科室组;去人格化方面,≥8个科室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1个科室组、5-7个科室组、2-4个科室组;低成就感方面,≥8个科室组平均数最高,其后依次是5-7个科室组、1个科室组、2-4个科室。结论1.从职业倦怠模型三因素(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分析,发现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平均分为15.53,去人格化平均分为21.48,低成就感平均分为16.50,均高于临界值,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男性医护人员和女性医护人员均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职业倦怠。在去人格化方面男性高于女性,更容易对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表现出忽视或冷漠;而在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方面女性表现更明显,比如工作缺乏活力,自我评价欠佳。3.年龄段在50岁以上,职业倦怠感较强,情感衰竭、低成就感方面程度相对严重,并发现工作年限超过16年后的中青年医护人员开始逐渐出现此问题。比如对工作失去热情,容易敷衍等。而<20岁、20-29岁年龄段有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越严重,主要是职业冷漠和归属感差。4.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中,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主要是在情感衰竭方面,精神心理呈疲劳状态,在这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尤其严重。5.在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医护人员中,经历的科室越多,职业倦怠感越强,在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方面,存在工作消极,不能很好发挥自身才能,不能实现个人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