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自是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并由韦瀚章填词。其歌词内容参考了洪昇的传奇《长生殿》,以及白居易的同名诗《长恨歌》。黄自于1932年夏季开始创作这部清唱剧,计划一共十个乐章,无奈黄自英年早逝。只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但是他所完成的七个乐章的结构已经接近完善,在主题思想的表达和构思上,已经基本完成了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长恨歌》每个部分的标题都来自于白居易原作的诗句:(一)仙乐风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本文以探究《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深入到对每一分曲中作品的曲式分析,在相关声乐表演艺术理论为支撑的基础上,较全面对《长恨歌》的作品进行了剖析与演唱。《长恨歌》开启了中国大型合唱作品创作的先河,填补了中国缺少合唱艺术体裁的空白,为后来大型合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蓝本,拓宽了声乐演唱艺术实践的范围。其题材上的选择、词作的选材、情节与戏剧冲突等的安排以及每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非常优秀。通过优美生动的旋律把人物刻画的完美逼真。所以从理论上对《长恨歌》做演唱探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以及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关于《长恨歌》的研究多在于它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代清唱剧创作的影响。对演唱艺术的分析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还比较少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历史意义、创作特征等框架性分析的基础上,把《长恨歌》具体的演唱艺术分析作为本文重点阐述。运用声乐理论知识去诠释《长恨歌》七个章节中,每一个部分的声音以及情感表达,希望能通过细致的演唱探究,为声乐演唱者能够更精准的把握黄自清唱剧《长恨歌》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