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发表于1865年的一部儿童幻想文学作品。小说故事独特,集荒诞与幽默于一身,深受儿童读者,甚至是成人读者的喜爱。从翻译的角度看,由于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游戏和修辞技巧,曾经被认为是一部“妙不可译”的奇书。然而从它在英国问世以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已经被译成了20多种语言文字,在英国,其译语数量之多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它的第一个译本出现在1922年,是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翻译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这之后,至少有十几种汉语译本在中国出版。但专门对其翻译现象进行探讨的还不多见,因此,本文选择从翻译该书的难点即幽默言语的方面入手,运用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对三个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本论文的主体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简要梳理有关这一论题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为理论分析概要。本论文采用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对爱丽丝小说的几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本章首先对这一理论的相关情况做简要介绍,包括基本定义,发展和应用。然后简述“目的论”在幽默言语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根据汉斯·弗米尔的分析,翻译行为可能有3种目的:(1)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2)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3)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在此与幽默翻译相关的是(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果一个在原语中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经翻译后对于译语受众没有任何反响,这绝对是一种失效的翻译。本章还简要论述了幽默言语翻译实践中根据“目的论”的要求可以采取的三种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法,归化法和注释法。第三章是对《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简要介绍。内容包括作者卡罗尔简介,以及小说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小说特色尤其是幽默语言的简介。由此可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作者卡罗尔首先写给儿童读者的童话故事,没有严肃的说教只有风趣怪诞的故事内容。小说中充满了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和荒诞的言语,目的就是让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以快乐的心情来阅读故事。所以对于这部以幽默的言语表述为特点的作品,在翻译时,译者应紧扣其译文的交际目的,力争译出相当的幽默语境,产生使目的语受众产生发笑的效果或心领神会的快意。第四章是具体的文本翻译案例分析。首先叙述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被介绍到中国的情况以及所选取的三个译本的简单介绍。这三个译本比较有代表性,第一个也是汉语的第一个版本由赵元任于1922年翻译出版的。第二个是由吴钧陶翻译的,这个版本也是在学术界经常被提及到的,是现代翻译版本中的一个代表。第三个是黄建人翻译的,其名气不如上面两位译者,但她也翻译出版了不少作品,她的这个版本在各大书店均可看到。其次是主要按照造成语言幽默的修辞手段的不同来分别举例,依据德国“目的论”来比较分析三个不同的译文。修辞手段主要有双关,明喻,夸张,仿拟和言语误用。通过具体的对比分析,本文尝试指出,哪一个译本更贴近“目的论”的要求,效果更好,以及哪些地方还存在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