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系统中的建筑填充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引发的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西方国家中,城市填充被看作调和以上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国,由于存在城市发展状况、土地制度、建设法规等环节上的种种差异,城市填充缺少相应的存在环境。由于城市填充存在尺度上的差异,研究对象不一而同。本文以建筑单体填充为研究对象,以街区系统为环境限定,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寻求通过理性、渐进的建筑修补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原本属于土地管理层面上的地块类型这一概念引入讨论之中,导引出建筑填充类型的划分方式。一方面通过对分属不同地块类型的十组建筑进行设计操作层面的探究,归纳出主要的建筑填充操作方法,一方面强化地块类型与建筑设计操作这两条线索,寻求地块划分方式与操作方法的关联,试图找到“按图索骥”似的街区缝补策略。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建筑填充的概念、缘起与本文讨论之下的界定。第二章论述了建筑填充的存在背景以及内、外双向属性。第三章引入街区系统与地块类型的概念,并推导出建筑填充类型。第四章通过十组建筑案例对四种主要的建筑填充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并归纳出设计操作与填充类型之间的关联。在结论部分分析了建筑填充在我国的存在环境与设计操作的延展。
其他文献
全球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风景地区的旅游发展带动了相邻旅游小城镇的经济增长,然而旅游小城镇同时也产生了特有的社会与空间问题,风景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以机械设备为主要方式通过能源的消耗解决了建筑室内环境舒适的问题。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匮乏,不仅让人们感到归属感的缺失,也丧失了与自然属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建设己经从满足简单的居住逐步向小康型转化。在现代住区建设中,能否再现传统社区那种礼乐相成、几代人共享天伦的景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设施,其作为我国主要居住形态一居住小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界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但在发展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本体与表现的分离是问题共同的作用特征,也是当前建筑创作需要解决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的流动性模糊了国家的界限,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城市陷入了全方位的竞争。各大城市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向外扩展城市空间、向内整合城市资
学位
国内近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乡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用日新月异来惊叹的同时,推倒重来式的建设越来越受到质疑,许多曾经活跃的街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市井商业
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是建立在天然风景区内以提供游客服务的景区建筑。  城市发展的迅捷推动着城郊的建设速度,人们开始将目光转译到喧嚣之外,面对以自然景观、自然历史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