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引发的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西方国家中,城市填充被看作调和以上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国,由于存在城市发展状况、土地制度、建设法规等环节上的种种差异,城市填充缺少相应的存在环境。由于城市填充存在尺度上的差异,研究对象不一而同。本文以建筑单体填充为研究对象,以街区系统为环境限定,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寻求通过理性、渐进的建筑修补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原本属于土地管理层面上的地块类型这一概念引入讨论之中,导引出建筑填充类型的划分方式。一方面通过对分属不同地块类型的十组建筑进行设计操作层面的探究,归纳出主要的建筑填充操作方法,一方面强化地块类型与建筑设计操作这两条线索,寻求地块划分方式与操作方法的关联,试图找到“按图索骥”似的街区缝补策略。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建筑填充的概念、缘起与本文讨论之下的界定。第二章论述了建筑填充的存在背景以及内、外双向属性。第三章引入街区系统与地块类型的概念,并推导出建筑填充类型。第四章通过十组建筑案例对四种主要的建筑填充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并归纳出设计操作与填充类型之间的关联。在结论部分分析了建筑填充在我国的存在环境与设计操作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