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耕地,保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重要议题。而发展又需要用地,农村土地整理成为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用地瓶颈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整理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换取用地指标,发展地方经济,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众。土地整理的效果决定了地方政府各项农村土地整理政策的成效,因而必须对农村土地整理结果进行评价。我国目前对农村土地成效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农村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上,更多关注的是农村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增加大小,而很少考虑其经济、效率、公平等因素。而农村土地整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元的利益,客观上要求政府能更好地协调和平衡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单一经济效益评价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农村土地整理成效。结合实际,探讨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滁州市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出发,研究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理论引入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建立评价体系的准则层;通过调查收取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调查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了频度分析,确定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中的各项重要指标和次重要指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层;运用特菲尔法和判断矩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模型,从而构建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评价体系对滁州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评价,检验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整理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是农村土地整理的风向标。对土地整理进行绩效评价是土地整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对土地整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当前的农村土地整理评价的方法和体系不能满足实现农村土地整理目标的需要。将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中,构建农村土地整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农村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利用文中建立的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评价,基本上能够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部门评价和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