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脏病越南东医和中医文献研文究献及研3究48及例临临床床病病案案分回析顾分析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性心脏病(DC)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其中70%是死于糖尿病冠心病。目前,DC的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其与非糖尿病病人所发生的心脏病关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DC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西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虽然较显著,却不能根治本病,且西药的副作用较大,病情较反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治病求本的方法。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DC的优势所在。  目的:越南传统医学(东医)被中医深深地影响,因此在越南东医研究文献中治疗 DC与中医密切相关。因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及历史、地域性质,所以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措施、方药和药物。防治 DC就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方法:  1.通过越中两地文献研究收集整理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及历代医家关于 DC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来探索和总结。  2.系统观察分析中越两地数家医院较大样本 DC病例对各种证型的症状、检查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设计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  2.1分组方法: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内分泌门诊部(中国组)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慧静附属医院、越南传统中央医院(越南组)最近五年来的DC病案。  2.2将中国组及越南组比较特异性指标及中医证型表现列表。  2.3观察项目: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中医症状前后治疗比较及两组对比。  结果:  1.文献研究  1.1.越南东医和中医对于DC的病名、病因及病机:中医学中虽无DC这一病名,但相当于中医学“消渴”并发“心痛”、“胸痹”、“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越南东医既属消渴病,又兼属心脏病。传统东医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老年劳倦亦可发为消渴。DC发病病机:○1早期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2中期病机主要以本虚标实为主;○3后期气血阴阳俱虚,主要是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犯肺,多见于心力衰竭的阶段。  1.2.传统医学验方治疗DC极为有效:本研究提出一些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单味药及其提取物、越南东医的草药、验方和民间食疗对DC的效果。  2.临床研究  2.1.一般情况的分析  2.1.1.性别: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越南组男性比例的DC高于女性,两组组性别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年龄:中国组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85岁,年龄平均61.8?11.2岁。越南组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4岁,年龄平均63.2?9.9岁,但两组年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3.BMI:在中国组BMI平均与男性为23.9?1.5;女性BMI为23.4?1.4在越南组男性BMI平均为23.0?3.3;女性BMI平均为24.9?3.4。两组组BMI平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4.血压:在中国组血压高比例为51.8%;在越南组为41.7%,但两组血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5.血脂:中国组血脂高患者占87.5%;在越南组为94.4%,两组血脂水平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按临床的“三实三虚”证型的DC:中国组“三虚”占53.6%,“三实”占46.4%;越南组“三虚”占53.9%;“三实”占46.1%,但两组按“三实三虚”征型的DC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中医各证型的DC:中国组气阴两虚型占41.1%,心肾阳虚型1.8%,阴阳两虚型10.7%,痰浊湿阻型30.3%,水气淩心型1.2%,心脉瘀阻型14.9%;越南组气阴两虚型占41.7%,心肾阳虚型1.1%,阴阳两虚型11.1%,痰浊湿阻型28.9%,水气淩心型1.1%,心脉瘀阻型16.1%。  2.1.7.血糖:越南组空腹血糖(FBG)及随机血糖(PBG)平均皆比中国组高,其中在中国组FBG平均为9.12?2.48 mmol/l与越南组为11.34?3.51 mmol/l;PBG在中国组为14.44?3.85与越南组为15.86?4.86 mmol/l,两组血糖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治疗前后比较  2.2.1.临床症状积分均及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中国组症状积分均下降为16.1?5.8分与越南组为14.2?7.1分,表明在两组临床症状都好转,更明显在中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症状疗效:在中国组痊愈占3.6%,显效占72.6%,有效占23.8%,无效占0%,总有效100%与在越南组痊愈占6.7%,显效占48.9%,有效占33.3%,无效占11.1%,总有效88.9%。中国组与越南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实验检查值前后治疗对比  2.2.2.1.控制血糖: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中FBG及PBG水平定量在中国组和越南组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及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2.2.2.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组前后治疗比较都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在越南组低密度脂蛋白值前后治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3.心电图疗效:综合性评价来看,在中国组显效占16.1%;有效占69.6%;无效占14.3%;总有效85.7%。在越南组显效占16.7%;有效占56.7%;无效占26.6%;总有效占73.3%。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4.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后同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都下降,差异有显示性统计学意义。  2.2.2.5.治疗糖尿病效果比较:综合性评价:中国组显效占38.1%,有效占61.9%,无效占0%,总有效为100%与越南组显效占8.9%,有效占86.7%,无效占4.4%,总有效为95.6%。两组糖尿病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辨证分型判定:中国组在各证型观察总有效都达到100%,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越南组除了心肾阳虚型及水气凌心型治疗都无效果外,痰浊湿阻型、阴阳两虚、心脉瘀阻总有效也达到(100%)稍高于气阴两虚型为(94.7%),在越南组中医辨证分型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文据文献研究及临床对比分析的结果可说明:  1.因越南东医与中医有着深刻的关系和历史根源,两地相互交流从古至今,其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通过研究已发现传统东医和中医学在 DC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二者各有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越南传统东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中医药学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双方治疗DC在经验和研究成果中能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交流。两地所产的大量地道药材亦可通过边贸采用。研究表明,东医治疗 DC所用的不少药物来自中国就证明了这一点。  2.临床回顾性研究中已收集共348例DC的病例,其中中国组168例及越南组180例。通过研究发现相同之处:DC患者中中越两地均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次为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水饮淩心证。按临床上分为“三实三虚”征型的DC,两国“三虚”比例均高于“三实”。在两组同组治疗前后来比较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控制血糖效果较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但研究也提示两地DC者的不同:如在越南组DC患者的病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在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越南组DC患者血脂高于中国组;FBG及PBG定量越南组皆比中国组高。治疗后,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比较中,中国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越南组要高一些。这可能与中医药理论体系较为完善有关。  3.本研究对越南东医和中医治 DC的方药证治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传统东医治疗 DC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方药。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越南地域特色。如“南药”及越南古代名医的验方等,这在 DC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皆有较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并且这对双边共同探讨DC辨治,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及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1938年10月,日军进逼武汉。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长江局副书记兼统战部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于10月25日武汉失守的当天撤退来到湖南,在此陆
目的:  探讨现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的中医新认识,进一步观察清热活血方对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炎症因子和NT-proBNP的影响,为中医临床治疗ACS提供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