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市化所需要的土地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土地征收。尽管中国的征地成效显著,且成功地为城市化提供了足量的土地,但是随着征地数量的增加,征地冲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危害了社会稳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基于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共享型征地政策对征地冲突的影响,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文献,提取可能会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服从意愿的因素;在创新性地以共享视角梳理中国征地政策变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当前中国征地政策的特点,界定了共享型征地政策的概念,并根据共享程度的不同将共享型征地政策划分为一般性共享型征地政策(带有保障型征地补偿的征地政策)与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同时带有保障型征地补偿与发展型征地补偿的征地政策);结合征地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征地政策,确认了共享型征地政策对征地冲突影响的研究主题。通过前景理论的分析,采用价值曲线解释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驱动因素,剖析了共享型征地政策下失地农民的征地服从意愿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共享型征地政策下,失地农民的征地服从意愿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首先,近远郊补偿程度不一致的共享型征地政策带来了征地冲突发生率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被征地农民会将其周边的征地政策与自身所能获得的征地补偿进行比较,因而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当远郊农民发现其得到的征地补偿与相邻的近郊区域不一致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损失感,从而降低了征地服从意愿。其次,针对征地区域特色设置的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对远郊征地冲突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原因可能为带有发展型补偿的征地补偿方式能够为被征地农民得到持续性的收入,让被征地农民更好地共享到了征地带来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其征地服从意愿。最后,不同的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对征地冲突的缓解作用存在着不同,拟合系数显示,所有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均对征地冲突有缓解作用,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中,带有入股安置政策的差异化征地补偿政策表现最佳,其次为再就业培训政策,留用地政策的影响程度最小,三者均十分显著且差距较小。此外,研究还发现地方禀赋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服从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的三个拟合结果显示,非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征地冲突发生率越低;与之相似的还有外出务工比例,外出务工比例系数在近远郊的系数均为负值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失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小,征地冲突发生的概率越小。与上述因素的作用相反,从农村金融参与情况因素来看,无论在远郊还是近郊,其系数均为正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表示进行土地抵押的比例越高,越易产生征地冲突。地方产业状况的三个因素均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这可能是由于征地带来的发展虽然会给地区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但是直接影响到了依托于土地的特色产业的运营,导致农民不愿服从征地。本文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检验解释了共享型征地政策影响中国近郊和远郊农村征地冲突的机制,清晰地描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共享型征地政策提高近郊与远郊失地农民的征地接受意愿,缓解近郊与远郊的征地冲突。根据前景理论的理论框架的解释,近远郊一致的共享型征地政策使远郊失地农民也得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巧妙地干预了被征地农民对征地补偿的认知,提升了征地服从意愿;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则充分地考虑了被征地区域的禀赋特色,设置发展型的征地补偿影响失地农民参考点设置,使补偿更加接近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预期,增加了其获得感,同时也稀释了其失去土地的痛苦感,从而降低了征地冲突发生的风险。可见,在征地过程中,充分考虑近远郊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基础上通过共享型征地政策的诱导,使失地农民得以共享征地所带来的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征地冲突。最后,本文从改善现有差异化共享型征地政策及提出新的征地补偿方式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征地政策设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