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话语分析视角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earns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再一次被推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国家形象较前两年相比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受访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仍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目前国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的国际关系学和国际传播理论的相关研究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国家品牌”研究两类。而以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的国家形象研究较少,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国家形象研究亟待充实。   本文以2002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的大型跨国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从话语分析视角和建构主义国家形象观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论文主要从文本分析,话语策略以及新闻话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文本分析部分主要从国外报道的新闻标题和国内外报道的高频词两方面作了探讨,揭示国外基于并购的新闻话语特点;然后以过度修饰和互文为例,集中讨论了国外媒体话语策略及其影响;最后回归话语的建构特性,分析了国外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   研究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国外主流媒体擅于运用过度修饰,互文,预设等众多话语策略建构这一个双面的中国形象。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本文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完善媒体应对制度以及通过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的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社会建构主义这一认识论和CDA方法论的结合,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尤其是中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研究开辟道路,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传统农业生产正变得智能和高效——从以往的“靠经验”转换为以数据为科学指导进行种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产经营活动与农
期刊
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翻译等同于于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译作的美学特征由中国古典诗词和英语诗歌自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受不同翻译流派和译者的翻译手法所影响。本研究
本论文在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框架下,从政治和审美两个层面入手,对伊米勒·哈比比的《乐天的悲观者赛义德·艾比·奈哈斯失踪奇案》做出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小说作者哈比比以历史的
夜宵,是为司机、医生、护士、公路养护人员等夜间工作者补充体力的饭菜;是深夜还要复习功课的孩子们的营养来源;是每一个为梦想打拼的都市人深夜回家后熨帖脾胃的家常小食;也是被肚里娃娃闹得毫无睡意的孕妈妈的精神慰藉。将夜宵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不健康饮食,显然有失公允。事实上,这一同样与时间概念联系密切的饮食的确和早中晚餐不同,其功能除饱腹之外,也有很强的悦己作用。想办法令自己快乐,并不是一种错误。人们的第四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