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锯齿米虾性腺早期分化及卵黄蛋白发生免疫定位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属于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匙指虾科(Atyidae),新米虾属(Neocaridina)。中华锯齿米虾为小型经济虾类,具有广温、广盐性、繁殖力快、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是生态、生理和毒理等实验的良好材料。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锯齿米虾的性腺早期发育和分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其性腺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发生和积累特征。不仅为中华锯齿米虾生殖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而且对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调控以及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华锯齿米虾原始性腺发生与发育:仔虾孵化第3天到第6天为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性腺原基形成时期。首先,原始生殖细胞从发源地沿着消化道和背部动脉迁移。然后,原始生殖细胞和早期间质细胞聚集在背动脉两侧靠近中肠肠道上方处,共同组成生殖嵴。随后原始生殖细胞不断增殖,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性腺原基在肠道上方两侧分化出左右对称区域,并出现被膜包围,被膜的出现标志着性腺原基已经基本形成。从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到性腺原基形成,按照细胞形态不同可将原始生殖细胞划分为三个时期:Ⅰ期原始生殖细胞、Ⅱ期原始生殖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中华锯齿米虾卵巢分化与发育:孵化第10天幼体,卵巢腔形成,卵巢腔中同时存在四种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过渡的细胞、早期卵原细胞以及一些早期间质细胞分布在卵原细胞周围。孵化第13天幼体,原始生殖细胞消失,卵原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核仁明显,核质比较小。细胞质中细胞器数目大量增多,存在线粒体、溶酶体、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华锯齿米虾精巢分化与发育:孵化第23天幼体,精巢开始出现分化,间质细胞环绕排列成囊状,形成早期的精巢,这个时期的精巢还无完整的膜包被,主要存在两个时期的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向精原细胞过渡时期的细胞。孵化第35天幼体,此时精巢中原始生殖细胞消失,出现精原细胞且数目逐渐增多,在精原细胞周围还有支持细胞包围。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幼体孵化70天后卵巢中出现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OC2),细胞质中开始出现卵黄蛋白颗粒,卵黄蛋白颗粒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幼体孵化第82天卵巢中出现卵黄发生中期卵母细胞(OC3),此时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质边缘出现大量的卵黄蛋白球,表明此时为卵黄蛋白大量合成阶段。
其他文献
果胶酶是作用于果胶质的一类酶的总称,果胶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用于食品工业如果汁加工及果酒生产方面,还广泛应用于纺织脱胶、木材防腐、生物制浆、环境保护、污物
AM真菌分布及其广泛,尤其常见于草原生态系统中。AM真菌对调节植物群落结构,决定植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