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益生菌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免疫等指标的影响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awudai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测定其对大菱鲆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等指标的影响,为在大菱鲆的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选用体重为20.04±0.23 g的大菱鲆幼鱼180尾,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三个平行,分别为T0,T1,T2,复合益生菌的添加量分别是饲料重量的0%,1%,5%。60天的饲养试验结束后,结果表明: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且在T2效果更为明显(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的添加量增加饲料系数明显降低,且T2下降更为明显(P<0.05);添加复合益生菌的处理组T1和T2中鱼体的肥满度和全鱼及背部肌肉的粗蛋白较T0有明显的增加(P<0.05),背部肌肉的粗灰分在T2中有所减少(P<0.05),而鱼体肝体比、肠体比、脏体比,全鱼及背部肌肉的粗脂肪,全鱼的粗灰分、鱼体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添加复合益生菌的处理组T1和T2中鱼体肠道消化酶活性有增加的趋势,且T1的淀粉酶活性、T2的蛋白酶活性、T1和T2的脂肪酶活性有显著增加(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的梯度增加,厚壁菌门在T2中的含量要高于其他组(P<0.05),酸酐菌门的含量不断增加,且在T2中最大(P<0.05),T2的ACE指数较T0有明显增加(P<0.05),而T2的Shannon指数要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肠道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肠道绒毛数量、肠壁厚度、每100μm杯状细胞数有明显的增加,且T2的肠道绒毛数量、每100μm杯状细胞数,T1和T2的肠壁厚度增加更为明显(P<0.05)。对大菱鲆的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为: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ACP、CAT、SOD的活性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T2的ACP的活性,T1和T2的CAT、SOD的活性有显著性的增加(P<0.05);肝脏中ACP、AKP、CAT、SOD、LZM的活性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变化而变化,且T1和T2的ACP、AKP的活性T2的CAT、SOD、LZM的活性有显著性的增加(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肝脏中与SOD、LZM活性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也不断增加,且在T2中达到最大(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够提高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提高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菌群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
其他文献
池塘养殖中,氮是各种水生生物所需的基本常量元素之一,但池塘中氮素积累普遍过高,对水体及养殖对象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反硝化作用作为去氮重要途径之一,对养殖水体的氮素降解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遥感数据的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大范围、及时更新的海洋环境数据,同时遥感技术在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上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遥感的反演精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蓝藻水华中最常见的一种藻类,经常于高温季节在淡水湖泊或池塘中爆发,对水产养殖造成重大危害。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s)
本研究以圆斑星鲽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早期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以及饲料中添加磷虾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生理生化、肌肉组成及体色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