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质量与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合作学习的过程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尤其对于合作学习中个体学习者的学习状况难以进行有效把控。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有赖于在合作学习中明晰个体责任,提升其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投入。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投入包括学习者认知的调节、情感的参与以及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的行为投入。高水平的学习投入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浙江省杭州市J中学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自2013年来在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以J中学七年级(4)班的一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他们的合作学习状况,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的学习投入表现、原因以及提高学习投入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个体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投入可以分为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投入包括在相互监督中履行自身职责,相互启发中寻求新的方法,相互问答中迁移知识内容,价值冲突中提升合作质量。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热情与冷漠相对立,快乐与焦虑同时存在,在分离中形成归属感。行为投入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其是否努力以及参与活动的强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以及课后小结中。 小组合作学习中影响个体学习投入的原因,在学生方面主要有:合作学习作为新事物对学生形成刺激,负责的态度提升质疑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正面认知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方面表现在,教学设计中问题难度的把握,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校层面包括学校对合作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针对以上原因,为提高个体学习投入提出相应策略:首先,学生方面要明晰学习责任,维持学习兴趣,提升社交技能来助力学生的学习投入。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学习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形成完善的指导和评价机制。再次,学校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组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