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几乎无处不在,这引起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由于话语标记语本身种类的复杂以及定义的不统一,对于话语标记语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性。话语标记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交际手段。能否得体的使用和恰当的理解它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所以,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交际并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他指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因此话语标记语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本文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定性地分析情景剧《六人行》中的会话语料,进而研究口语交际中使用话语标记语顺应性特征以及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以期对话语标记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元语用意识的一种语言表现。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不能和语境隔离开来,因为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是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实现的。结合情景剧语料,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语境中的顺应:1、对心理世界的顺应,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3、对物质世界的顺应;其次,通过对话语标记语使用的顺应性分析进一步得出它的各种功能。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话语标记语在顺应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实现有效交际的一种重要策略。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取了196名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将其分为高,低分两组,通过对两组学习者英语学习信念的调查,揭示出其英语学习信念所存在的显
以地铁隧道爆破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试验结合数值分析技术研究28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总体动力响应。现场试验采用爆破振动监测结合自然激励测试,运用Ibrahim时域(ITD)方法对结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一部分文章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其没有生活体验。由于自身阅历比较浅的原因,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或
作为重要的修辞手段和认知方式,隐喻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并一度达到“狂热”时期,国内外认知隐喻研究发展迅速,占据了认知理论领域的主导地位。现在,隐喻在哲学、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