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刚度对动态检测数据的影响

来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不平顺是引起列车振动的根源之一,对行车平稳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轨道不平顺测量分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检测在有载荷下进行,轴重、轨道刚度和检测速度会影响动态检测结果,同时动静态检测原理不同也会引起动静态检测结果差异,而现场主要依据静态结果进行维修和复核,目前动静态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较少,不利于指导现场维修。本文针对动静态检测数据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1)建立车辆-有砟轨道耦合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车辆-有砟轨道耦合静力学和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不同轨道刚度的轨道动态检测进行了模拟。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2)研究实测动静态轨道不平顺数据相关性研究提出了动静态轨道不平顺对齐算法,通过时域和频域方法研究动静态轨道不平顺数据相关性,研究发现:动静态轨距、水平、三角坑属于极强相关,高低、轨向属于强相关;动静态轨距、三角坑功率谱密度基本相同;动静态高低、轨向谱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动静态水平谱密度在1~10m波长范围内有较大差异,10m以上基本一致。(3)研究轨枕空吊对动态检测数据的影响针对不同的轨枕空吊工况,研究了检测车不同轴重和速度对检测数据的影响,当轴重偏差大于1.5t时轨道峰峰值偏差大于10%;车轮通过轨枕空吊区后检测的高低仍持续波动,波动距离为3m。在相同轴重和速度下,高低峰峰值随着轨枕空吊深度呈线性增加,但当单根至连续六根轨枕空吊深度分别增加到1.5mm、2.2mm、3.6mm、5.6mm、8.6mm、13.8mm时将不再发生变化;检测速度对高低峰峰值检测结果略有影响。(4)轨道不平顺动态检测仿真分析为了弥补实测数据难以分析检测速度和轨道刚度变化的影响,通过轨道不平顺动态检测仿真的手段研究不同轨道刚度和检测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支座刚度相同时,轨道刚度以轨枕间距呈周期分布;支座刚度在正常取值范围内随机变化时,动静态高低之间相关系数为0.99;轨道刚度为60k N/mm时,动态高低功率谱密度整体大于静态,当轨道刚度增加到160k N/mm时,动静态功率谱密度趋于一致;检测速度对的高低功率谱密度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铁路货运市场的不断发展,全国铁路货车拥有量稳步增加,车辆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轴承作为列车上承载重量的关键设备,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货车的安全稳定运营。轴温是反映货车车轴运行健康状况的一个有效指标,为了对货运列车的轴温情况进行监测,路局目前主要依靠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对列车轴承进行实时监控。然而在铁路货车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热轴的误报事件,造成了较大的人
调度集中系统(CTC)是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的重要系统。作为高速铁路运输的大脑和神经,它担负着指挥高速铁路列车安全、正点、高效运行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规模不断扩大与结构愈加复杂,行车指挥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大,一旦发生干扰列车按计划运行的事件特别是行车设备故障,往往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目前列车调度员更多地是凭借经验处置,并根据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行车组织策略。对列车运行计划
随着货运增量、“公转铁”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重载铁路车流密度大、设备老化超大修周期、天窗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重载铁路接触网发生绝缘子断裂、异物倾入、设备跳闸、电缆击穿等问题日趋频繁,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安全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提前防控风险,以提高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传统的安全管理多重视问题的反思分析及追责考核。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则强调风险辨识、评估及防控和事后危害的控制。
株洲北编组站是全路12个主要路网性编组站之一,江南第一大编组站。车站位于京广线及沪昆线两大铁路繁忙干线的交汇点,担负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车流及区域内小运转车流的解编作业,是沟通华东、华南、西南和北方的交通枢纽。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在湖南、江西、重庆、广州、广西等省车流组织调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郑州北站合称“南株北郑”。2016年前后,株洲北编组站出现了持续一段时间的站堵现象,根据站堵期间车流统
定位线夹是接触网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连接接触线和定位器的重要零部件,它承载了一定的机械负载,让弓网关系更加稳定。定位线夹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能够在定位点处固定接触线,使得接触线在整个弓网系统中趋于稳定状态,让受电弓能平滑、快速通过;二是通过定位线夹固定接触线,调整定位器支座可调节接触线拉出值,让受电弓与接触线均匀接触,提升受电弓寿命。接触网定位线夹的运行状态将直接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一旦
接触网是高速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降低铁路运输能耗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运行年限的提高,负责牵引供电的接触网设备逐渐会出现老化症状,典型设备缺陷逐渐暴露,部分零部件损坏,已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检查过程中依然发现有“松、脱、断、裂”等情况,设备参数无法达标。根据《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文件要求,维修作业无法进行全面性的修
自2007年动车组上线运行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动车组运用维修数据,海量的数据蕴藏着动车组性能变化规律和故障诊断信息。随着我国动车组配属数量持续增加及运用周期及里程不断增长,动车组机械部件磨损、电气部件老化及运用检修故障率增高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维修费用也逐年增加,因此动车组修程修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运用数据规律指导、验证动车组修程修制改革可行性,用最少的维修成本及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实现动
随着铁路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尽量减少中间站频繁调车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的工作思路日趋明显,这对区段站运输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区段站在进路运用、编组质量、部门协同及内外联动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但从实际来看,区段站在运输组织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作业思路、个人经验式的作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车站运输生产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甚至对局部路网运输效率、车辆周转产生不良
为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和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路加密进行旅客列车运行图的调整优化工作。对于普速铁路的大中型客运站而言,到发线通过能力和咽喉区利用率日益紧张,调整“客车集束时间段”内某趟客车运行时刻后,必将改变该时段客车到发线运用方案,从而引起该时段内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等作业产生较大变化。车站在参与调整列车运行图工作时,因调图专职对站场布局掌握不透、客车技术作业掌握错误以及考虑不周密和人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