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一批竹简。清华简文字从时间上讲是战国文字的重要一环,从空间上来讲是楚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对《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柒)》这一辑清华简文字进行构形分析,总结其构形特点,阐述其文字构形系统和演变状况。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一书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并简介了文字构形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和本文使用的汉字构形学理论,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操作方法。第二章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的字际关系进行了认同,辨明了异写字与异构字的区别与联系,举例阐述了整理单字时对异写异构和同形现象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确立主形的原则。第三章首先结合文本对形素、形位、构件等构形学术语进行了说明,然后阐明了对单字进行拆分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继而对单字逐个进行拆分,依据拆分结果制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构形分析总表和基础构件表,最后进行构形分析,归纳构形模式、构形层次、组合类型等构形属性。第四章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的构形理据进行了分析,将理据的保留状况分为四个层次,并根据统计的数据总结了理据特点。第五章依据前文的分析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的构形系统进行归纳,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的各项构形属性与其他楚系简帛文字、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隋唐五代碑志楷书等文字进行对比,将其置于历史的视角加以考察,明确该文字系统的地位,并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构形系统的特性和演变状况加以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273个基础构件构成了 548个单字,文字有9种构形模式,占绝对优势的是义音合成模式。组合结构上以层次结构为主,平面结构为辅。层次结构的字中,1层和2层的字占到七成以上。在构字理据上,绝大多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保留了汉字的理据,承继了汉字的表意特性。在历时层面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上承甲金文,下接小篆,贯通了前后时期的文字。在共时平面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文字属于楚系简帛文字的一部分,与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属性极为相似,也属于同一文字构形系统,是战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