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当代革命文学的研究,多停留在革命叙事外部的诸多表征和局限性的认识上,对革命叙事内在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人性内涵,包括集体和个体无意识形态甚至美学方面的复杂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对当代革命文学的一些典型文本进行了重新观照,发掘出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隐秘话语——爱欲、精神治疗、女性声音等,并且对意识形态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辨证分析和考察。 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探讨革命与主体爱欲的关系。文章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关于革命目的观点的阐释出发,把爱欲解放的思想贯穿到当代革命文学革命起源文本的解读中。首先肯定了革命者参加革命的爱欲动机,分析了主体爱欲追求的正当性和爱欲扭曲的局限性;接着论述了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当革命意识形态日趋成熟时,革命对主体超我的塑造,及其对爱欲本能的调节和压制。从而勾画出革命对爱欲解放的追求走向爱欲禁止的大体轮廓。 第二部分探讨革命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治疗。革命的“大手术”不但治疗了生病的民族国家统一体,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具有精神医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党父”为代表的革命象征秩序,对个体人格重塑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当代革命文学中的“孤儿”现象出发,分析了“革命之父”(党)对革命者的引导,及其对个体孤独生命的抚慰:接着以《红岩》等文本为例,由革命者遭受酷刑时表现出的精神无畏,说明了革命信念对身体创伤(包括精神创伤)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当革命取得成功之后,革命政权采取了驱除一切异己因素的“清洁疗法”,以及建设“清洁政治”的欲求,表明革命对个体精神的医治已走向一个极端。 第三部分探讨革命与女性的关系。革命政治一方面有解放女性的政治要求,但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文化秩序中的男权中心主义,崇尚阳刚之气,对女性构成了生命压抑,然而她们也从生命深处发出了“反误读”的声音。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概述政治革命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矛盾,以四十年代的丁玲为例揭示了革命者女性意识的觉醒;然后从革命对“空白之页”的书写这样一个隐喻,阐释了革命意识形态与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同一,以及革命男权中心观念对女性生命本能的无视。排斥和压抑;本文还分析了革命叙事中的被侮辱被损害女性形象,揭示了革命意识形态对被侮辱被损害女性身体和精神痛苦的无视,井力求通过分析还原“她们”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本文力求深入到文本内部,探察被革命意识形态遮蔽的隐秘话语,大体卜进行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论文围绕革命与个体的关系,或者说意识形态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巨大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