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生态的角度切入对李娟散文的探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新疆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家在作品中均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切关注,李娟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李娟的散文贯穿着一种“游牧精神”。“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本真地复原了一个真实的阿勒泰物质世界与人文景观。阿勒泰的山川草木、风俗民情在她的文字中闪现出动人的光辉,构筑了特有的阿勒泰意象。论文通过参照同时期新疆散文作家的作品,来考察李娟散文中以自然为中心的写作源起。同时,针对李娟笔下所描绘的诗意明朗的原始风景及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做全景式概述。鉴于自身复杂的文化身份及特殊的生活经历,李娟对生态的认识是比较警醒的。作为一名生活在游牧地区的汉族姑娘,李娟的身份是“尴尬”的。一方面,由于长期接受现代文化的滋养,李娟对游牧地区的生存经验始终保持一种“远观”姿态;另一方面,多年的草原生活经验,也使得李娟对现代文明保有一种警醒的认知。身份上的特殊,迫使李娟时常游离在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缘,成为两类文化上的“边缘人”。虽然,她的作品并没有明确打上“生态文学”的标签。但是,作品中无意间流露出的生态关怀却是发人深省的。游牧的生活经历,让她对哈萨克民族的生存状态有着感同身受的了解。李娟耐心详尽地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游牧生活的真实生存境遇。这一努力,使得她的作品不仅有效地解构了神秘的草原文化,更是打破了人们对于草原乌托邦的幻想。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李娟对自然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的作品透过女性敏锐的感官,积极主动地与自然万物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以生态的角度来关照李娟的散文,不难看出,李娟的散文世界里交错着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鲜明的生态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勾勒出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化氛围。同时,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生态意识。细察李娟的散文,她的自然书写中处处流露出万物有灵、生息与共的审美观照。散文中饱含着对自然生灵、草木山川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深受伊斯兰文化滋养的哈萨克民族的生命理念感到由衷的敬畏。鉴于李娟多重“他者”的文化身份,她在作品中也不自觉地带入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有感于现代文明对游牧文明的“蚕食”,李娟的目光是警醒的。她以带有寓言性质的书写方式披露事实,将矛头直接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话题,无形中引发了人们的生态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