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既包括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评价。 现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问题。随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的重点和层面也在不断转换,表现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在第二阶段,开始探索并构建幸福感理论框架,试图解释与理解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三阶段侧重于完善与发展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技术。 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构成,本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还应包括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成分。在研究1和研究2中,结合国内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维度的探索结果,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CSSWBS)。对365名大学生(男性164名,女性201名,平均年龄为21.8岁)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EFA),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共41个项目。对490名大学生(男性206名,女性284名,平均年龄为21.5岁)施测41个项目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表明,上述结构是合理的。检验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应用研究中,对653名大学生(男性220名,女性433名,平均年龄为20.5岁)施测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探讨了性别、城乡和月生活费用水平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1)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精力、人际关系、家庭满意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在精力维度上,男性分数高于女性: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女性分数高于男性;在家庭满意维度上,女性分数高于男性。(2) 在总分上,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大学生分数高于农村大学生。在自我满意、生活满意、人际关系、家庭满意维度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均是城市大学生分数高于农村大学生。(3) 不同月生活费用水平的大学生之间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月生活费用为200元以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之间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