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从药用植物血散薯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的农药活性物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和滤纸药膜法,以该菌株发酵产物粗提物、三种极性溶剂提取物和水层进行抑菌活性和抗虫活性测定。基于活性追踪分离,对石油醚层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并采用薄层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和溶剂重结晶法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质谱(MS)、1H NMR、13C NMR及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P.igniaria Stdif10发酵产物粗提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茶轮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和贡柑链格孢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粗提物对于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0.212 10.507 9 mg/mL,对金橘砂皮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通过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粗提物对产气肠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炭疽杆菌等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粗提物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介于0.125 00.500 0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并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阴性菌。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了粗提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和驱避活性,结果如下,粗提物对玉米象的LC50值为3.437 8 mg/cm2,在3.932 0、7.863 0和15.726 0 mg/cm2三个浓度梯度下处理72 h后,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均大于50%,说明P.igniaria Stdif10发酵产物粗提物具有一定的抗虫活性。进一步测定了发酵产物粗提物的3种溶剂萃取物和水层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石油醚层萃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乙酸乙酯层萃取物、正丁醇层萃取物和水层,石油醚层萃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0.054 70.3198 mg/mL,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0.524 12.181 4 mg/mL,正丁醇层萃取物和水层活性较差。进一步测定了萃取物和水层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石油醚层萃取物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介于0.125 00.500 0mg/mL,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介于0.250 01.000 0 mg/mL,可以看出石油醚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好,正丁醇层萃取物和水层基本没有抑菌活性。进一步测定了萃取物和水层对玉米象的抗虫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层萃取物对玉米象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处理72 h后对玉米象的LC50值为2.295 1 mg/cm2,乙酸乙酯层萃取物略低,处理72 h后对玉米象的LC50值为2.582 6 mg/cm2。同时石油醚层萃取物对玉米象还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处理48 h后,在3个浓度梯度(3.932、7.863、15.726 mg/cm2)下,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均大于62.00%,相同处理条件下,石油醚层提取物的驱避率高于乙酸乙酯层提取物(54.80%),正丁醇层萃取物和水层对玉米象则没有活性。采用色谱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踪等方法从P.igniaria Stdif10发酵产物粗提物的石油醚层萃取物中分离活性物质。以甘蔗凤梨病菌和玉米象作为供试病原菌和供试昆虫,测定其活性。用薄层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和重结晶法共得到6个化合物,即Xss-1、Xss-2、Xss-3、Xss-4、Xss-5和Xss-6。基于抗菌实验,发现前5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确定Xss-6为抗菌活性物质。通过质谱和核磁初步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在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毒力测定中,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处理浓度为0.1 mg/mL时,Xss-1、Xss-5、Xss-6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4.6523.96%、1.9823.00%、17.83100.00%。Xss-6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低,Xss-6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0.020 30.557 0 mg/mL。通过滤纸片法测定了Xss-1、Xss-5、Xss-6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5 mg/mL浓度下,Xss-1对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0.87±0.05 cm,Xss-5对白色念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1.13±0.02 cm,Xss-6对供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73±0.12 cm,对溶壁微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0.85±0.12 cm。测定了Xss-1、Xss-5、Xss-6对玉米象的毒性,结果显示,对照组、Xss-1、Xss-5和Xss-6中玉米象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13.33%、10.00%和16.67%,7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三种化合物对玉米象的生理活性影响有限,结合其拒食活性和产卵驱避活性的结果,抗虫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