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内,我国社会工作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划和建设,其发展已从专业和职业两个角度在我国本土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伴随快速的发展,社会工作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却日益暴露出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以社会工作者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和社会工作职业队伍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社会工作职业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实际意义,这种意义在西方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体现在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效果上。在我国,尽管社会工作依托政府逐步形成了能够基本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职业,但是在由政府引导的社会成员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种种不适逐步体现出来,形成了一个专业和职业的恶性循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导致社会工作从业者数量不足和服务质量不高,职业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偏低,导致社会工作从业者对社会工作职业认可度偏低并且造成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职业和专业的认可度低,进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在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中,社会工作自身竞争力急剧下降,成为社会成员认知中的认知不高专业和职业。针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笔者通过对社会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相关支撑数据,基于数据分析和访谈整理结果,从生存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工作当前面对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进一步检验笔者的假设:社会工作职业现状不容乐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内部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还表现为职业体系内和社会成员的认可度普遍偏低,这不仅造成了社会工作职业队伍人才的大量流失,更直接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业对口率低下的现象,在降低职业吸引力的同时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竞争力。这样的专业和职业现状极大的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依托于前提假设的证实,笔者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了讨论:基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我国社会工作应该“由内到外”的发展,以专业和职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为主要途径,改变现在过分依托于政府的现状,通过职业内部动力的提升,使社会工作能主动的适应社会需求,达成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成员的良性互动,进而为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逐步形成独立成熟的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