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气和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产生的两种废弃物,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一种潜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在井下抽采作业时混入空气,直接使用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必须首先进行脱氧处理;煤矸石是一种热值低、灰分高、难于燃烧的固体废弃物,大量堆放会占用土地并且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提出加热煤矸石进行煤层气脱氧的工艺,可有效脱除煤层气中的O2和煤矸石中的碳,同时实现两种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但传统电炉加热时间长、能量利用效率低,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经济性较差。而微波辐射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加热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选矿和冶金工业中。本文以微波加热煤矸石脱除煤层气中的O2为主要内容,针对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不同工艺参数对脱氧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背后的机理性原因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得到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常规与微波加热对比,发现煤矸石在微波加热下可快速升温。经过对煤矸石组分微波加热性能的研究,发现其中非炭质的矿物组分微波吸收较弱对材料升温作用不大,炭质组分的存在是煤矸石快速升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炭质组分的石墨化则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微波加热性能。(2)针对煤矸石炭质组分石墨化的现象,采用TEM、XRD、Raman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矸石结构变得规整,石墨化程度加大,煤矸石的微波加热性能提高。该过程可能是微波作用使得碳迁移更加有序,从而实现了炭质组分在较低温度下的石墨化,焦炭在微波加热下的石墨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该认识。(3)本文讨论了微波加热前后煤矸石织构性质变化对脱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提高了煤矸石的比表面积,促进了其与煤层气的接触,增强了脱氧效果。(4)针对脱氧过程中甲烷损失现象,结合实验结果与文献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甲烷裂解可能是导致甲烷损失的主要原因。反应温度升高和煤矸石中炭质组分含量增加都会促进甲烷的裂解。(5)研究了微波加热温度,煤矸石种类、用量、粒径以及煤层气氧含量对脱氧效果和甲烷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加热温度通过改变氧化反应速率和甲烷裂解量影响煤层气的脱氧效果;不同煤矸石因炭质组分含量不同,导致脱氧效果不同;煤矸石用量影响与煤层气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而粒径的变化影响堆积孔隙率,从而影响O2脱除效果;煤层气中的氧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甲烷裂解反应。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温度650 oC,煤矸石粒径124μm,用量100 g,流速300 mL/min,对氧含量小于16.8%的煤层气脱氧,可实现O2含量低于1%,CH4损失低于2.2%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对国内某石化厂提出的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技术进行研究,此新技术的核心是在固定床加氢反应器入口处设置纳米级的陶瓷管,增强油品与氢气混合,提高传质效率。在此加氢装
以Ti(SO4)2和Zn(NO3)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ZnO复合中空微球光催化剂。通过FTIR、XRD、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PS及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TiO2-ZnO复合光催化
<正>良渚遗址只是良渚文化遗址的一部分。同时,这个地方遗址特别密集,所以我们在八十年代提出"良渚遗址群"概念,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概念,如果仅仅以点状遗址来认识和分保护,
<正>徽州与周边市场的互动徽州的地理位置优越,离江南地区的余杭、苏州和嘉兴都很近。随着明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徽州的书画市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两地之间的往
宿舍是个特殊的环境,说它是公共场所吧,大家住在一起,时间长了也都有感情,说他是个大家庭吧,每个人的隐私又得不到保障。比如用电脑这个事儿,有的人你不想让他用他偷着用,还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节课?”笔者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如果学生想不出是哪一节课,就说明教师的课太枯燥;如果能给出答案,说明学生对这节课很感兴趣。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够自主
某日乘公交,车友聊及一事,甚惊。其公司秘书,八面玲珑,嘴甜人靓,甚得老板欢心。近日突遭解雇,原因不明,公司内议论纷纷。终一日,秘书前任密友爆出内幕:秘书新购Nokia6670手机
<正>李荒同志是一位有着七十多年革命经历的老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他的公仆情怀和领导风范多年来一直广为传颂,在我省党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
写字是一项语文基本功,让学生爱上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