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情志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人的情志活动是基于精气血津液,取决于正常的脏腑气化活动,对外界有差异的刺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一般的情志活动并不会致病,但是情志过于激烈,机体便会不堪负荷而产生变化,造成身体的伤害甚至死亡。所以情志的异常与否在疾病的产生、进展以及转归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世界的到来,渐渐形成了一种高效率的生活工作方式,相对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导致人们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状态,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这不仅仅局限于年长的人,年少的人也有诸多的情志问题。而如今中西医学都共同关注于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情志病。在此方面的研究中,中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起始,对于预防和指导情志病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现代的医学,情志作为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已经被证实,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对于情志养生调摄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有关情志病的研究,现代学者更加侧重对于临床方药组成、功效、成分的研究,鲜有对情志病调摄理论进行研究。医学来源于实践,所以医学思想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土壤中的,而《黄帝内经》作为首次提出五志的概念,理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黄帝内经》中情志病的论述,多分散在各个章节当中,造成我们对情志病调摄理论继承的困难。综上,为临床调摄情志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发掘新的调摄方法,对于《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病的条文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继承方可创新。方法本文以传统文献研究法为主,辅助以专家咨询法,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先认真阅读《黄帝内经》,查找与情志相关条文并加以解读,以此作为理论根据;其次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咨询临床专家,系统研究情志致病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总结情志病的治疗调摄经验,得出研究结果。结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本论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系统整理了《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病的理论知识,通过《黄帝内经》内有关情志条文的理解,从概念、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治疗方法、精神调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的了解情志病的内容。第二,本论文讨论了《黄帝内经》情志调摄方法的现实意义,使得调摄情志疾病与现代的世界观、价值观相结合,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结论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进一步界定了情志的概念:情志是一种内心体验,源于五脏气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脏腑的精、气、血、津液。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脏腑精气便会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这是在心神的领导下进行的,并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分析出情志致病的因素:因为机体内不同脏腑的精气分布有所差异,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志。而情志致病的因素,不外乎内因外因,内因主要是内在的条件而引起的情志疾病主要为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外因主要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情志疾病,主要划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探究情志致病的机理及特点:扰乱并损伤脏腑气机、耗伤心神、损伤本脏,波及它脏、耗伤精血、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总结情志调摄的主要方法:清净养神、养性调神、节欲守神、怡情畅神、顺时调神和动形怡神,强调的调神、治神思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疾病发生与情志的变化互为影响,通过调节情志而减轻症状、治愈疾病。《黄帝内经》情志调摄的这些思想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医者,并为当今医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研究《黄帝内经》情志致病因素及调摄方法对促进中医情志病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