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靛蓝作为一种重要的还原性染料以其染色均匀、上色快、不易褪色等特点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的应用。但同时也带了生产废水多这一严重问题,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更是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靛蓝生产废水具有碱性强、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组成复杂等特点,是一种有害且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若想回收废水中的混碱并达到再利用的要求,必须要对废水的有机物进行高效的脱除。课题针对废水的特点分别选择了絮凝法、铁炭内电解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对其进行了有机物脱除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法比较适用于中性条件下的废水,对于pH值较高的碱性废水处理效果一般,并且效果还会随废水pH值的升高而逐渐变差。在碱性极高的条件下,絮凝剂不仅起不到脱除有机物的作用,还会使COD含量进一步升高。铁内电解法适用范围较广,对此废水也有不错的COD脱除效果,但是由于其生产工艺和操作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难于工业化应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有机物效果稳定,经分析对COD脱除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活性炭投加量>反应温度>搅拌时间。最终优化结果为处理90 mL废水活性炭投加量3g、反应温度80℃、搅拌时间40 min,此时COD脱除率达到了67.76%。在此基础上还对活性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实验,分别为本实验采用氧化法、还原法、金属负载和酸碱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经比较发现KOH改性和NH3·H20改性对废水中有机物的脱除效果较好。KOH改性活性的实验中,影响COD脱除率的主次因素由大到小为KOH浓度>搅拌时间>反应温度;适宜实验方案为KOH浓度为0.7 mol/L,改性时间1.5h,改性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COD脱除率可达到82.79%。在NH3·H20还原改性活性炭的试验中,影响COD脱除率的主次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氨水浓度>反应温度>搅拌时间;适宜的实验方案为氨水浓度3 mol/L,改性时间3.5 h,改性温度40℃,此条件下COD的脱除率为79.96%。最后还对效果较好的两种改性活性炭进行热力学动力学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方面遵循Langmuir及Freundlich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