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零被引率是指一个国家、机构、期刊或个人某个时期出版的文档集合中,在出版后某个引用时间窗口中未被引的文档比例。它是科学出版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目前的引用分布研究过多地关注引用分布曲线上那个代表“高被引论文或最受关注论文”(hits)的头部,而那个代表“低被引论文或暂时无人关注论文”(misses)的长尾部分却很难获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尽管论文零被引研究是科学计量学领域中的一个非常微小的领域,但论文零被引率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不同主体(如科研人员和科学出版商等)的文献传播与利用规律、文献质量、科研实力与影响力,能够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未被引论文较多)及其影响因素,从而知道如何克服它们,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国内外零被引研究文献较少,相关理论尚不完善。论文零被引率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可用样本库支撑。因此,为解决国内外零被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聚焦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期刊论文零被引率的演变规律研究。基于构建的6个不同性质学科36本不同影响因子期刊的原文--引文分析样本库,绘制出不同学科期刊论文零被引率随引用时间窗口变宽的演变曲线,并用定义的三参数负指数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实验,同时绘制出期刊论文出版后当年零被引率、出版后三年零被率和出版后六年零被引率随出版年不同的年度变化曲线。基于绘制的演变曲线,总结出期刊论文零被引率随引用时间窗口变化的普遍规律和各自特色规律。如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始下降较快,随后非常缓慢地下降,直至一个非常低且稳定的水平线”特征的凹形或偏凹形曲线。或者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始下降非常缓慢,随后下降反而变快,并最终下降到一个低点”等特征的凸形或偏凸形曲线。等等。不过小语种或非本国语言期刊论文零被引率随引用时间窗口变大,形成一系列形状各异的变化曲线。此外,我们也总结出期刊论文零被引率的年度变化规律。如不同学科期刊论文出版后当年零被引率的年度变化波动非常大,而期刊论文出版后三年零被率和出版后六年零被引率的年度变化趋于稳定,并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国际低影响力期刊和国内大部分期刊论文零被引率的年度变化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表明随时间流逝,此类期刊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趣的是,高影响因子期刊与小语种或非本国语言期刊一样,论文零被引率的年度变化波动都较大,不过小语种或非本国语言期刊论文零被引率较高,且随时间流逝的下降趋势非常不明显。(2)论文零被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论文零被引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数据和面板数据,首先对论文零被引相关因素的主观认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计量分析,然后分别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论文零被引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论文发表时间短、论文质量不太高、论文主题偏冷门或不够新颖、所发期刊的影响力(或质量)较低是出现零被引的主要原因。“研究热点”选题是成果基本上都能得到引用的主要原因。“研究方向与原来差异较大”是不通过自引来实现“引用零突破”的最主要原因。Notes、Comments和Letter等类型论文不易获得他人引用,而综述类论文最容易获得他人引用。4000-8000字的长论文较容易获得他人引用,而1000-2000字的较短论文和15000字以上的较长论文不容易获得他人引用。②“论文内容主题”和“期刊学术地位”是“论文零被引”的两类主要影响因素,其对“论文零被引”的影响远高于“论文个体特征”和“宣传与推荐”两类因素。其中“论文内容主题”和“期刊学术地位”的五个因素:“文章质量高”、“内容具有跨学科性”、“选题新颖”、“期刊业内口碑好”、“期刊影响因子高”对“论文零被引”的影响普遍较高。③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年龄、篇均作者数、篇均页数、篇均参考文献量和期刊期数与期刊论文出版后当年和三年零被引率之间存在反向相关关系。期刊年龄、篇均页数与期刊论文出版后六年零被引率之间仍然存在反向相关关系。然而,期刊跨学科数量与期刊论文出版后三年和六年零被引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篇均作者数、篇均参考文献量和期刊期数对期刊论文出版后六年零被引率不再产生影响。期刊影响因子与期刊论文出版后六年零被引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开始由负转正,即期刊影响因子变高,期刊论文出版后的六年零被引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期刊论文数量对期刊论文出版后当年、三年和六年零被引率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