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是欠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发达国家必经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会有一个很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变。要保证在整个工业化阶段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结构转变能够稳健而迅速,就必须有一批又一批高增长产业去支撑结构转变和结构优化。但迄今理论界对成长产业研究不多,我国产业政策支持重点在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上,而对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与速度的成长产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日本和韩国在其结构调整政策方案早已分别提出了“新兴成长产业”和“新的成长产业群”并给以重点扶持形成明显的差距。由于支柱产业缺乏成长性和创新性,致使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和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减弱。而成长产业却与之相反,由于成长产业的特有经济属性,使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中的作用是不断增强和上升的,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为此,我选择了工业化进程中的成长产业研究作为论题。本论文从工业化进程中加快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出发,按照产业成长形成、发展和转换及其对经济增长、结构转换和产业领先的作用,工业化进程不同时期的成长产业,成长产业的选择和约束,以及成长产业在企业层面战略选择和在政府层面政策依据的逻辑框架展开分析和论证。
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选题背景、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首先在梳理工业化概念、特征、阶段等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工业化进程时期划分和差异原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工业化不同时期的结构特征明显,各国产业结构转换既有一般性的规律,又受不同因素影响而有一些差异。第三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提下,首先对成长产业的涵义进行了辨析和归纳,提出了成长产业的三大特征,论述了成长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指出了成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三大作用;其次,探讨了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内部演变、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空间演变和产业演变机理,然后从产业演变与产业演变机理的角度,研究了成长产业及其组群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长经济和聚集经济是成长产业与成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源;第三,论述了工业化进程不同时期的成长产业,提出工业化进程中成长产业演进既有一般趋势又有差异,分析了成长产业组群转换的原因和趋势;最后,对成长产业的选择及其约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成长产业的四大选择基准,指出了企业进入成长产业的选择原则和政府支持成长产业的选择标准,并对成长产业选择约束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六、七章,主要探讨成长产业在企业层面的战略选择和在政府层面的政策依据。第五部分是第八章,为案例分析,把以上主要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南工业化进程中成长产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本论文创新点或特色为;一是把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理论和各国工业化实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重工业化时期、高加工度化时期和技术集约化时期,并应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等多个标准综合把握。二是对成长产业涵义进行辨析和归纳,指出成长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不确定性和高创新性三个特征;建立了需求、技术、利润、进入壁垒、要素流动和政策与制度六因素成长产业形成分析模型,提出了成长产业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实现产业领先三大作用。三是对成长产业及其组群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长经济和聚集经济共同推动、促进了产业演进和成长产业及其组群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成长产业具有高增长特征,除了分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好处外,成长产业还可以使企业分享到成长经济带来的更大的效益,所以,成为许多企业试图抢占的“黄金”产业。四是对工业化进程不同时期的成长产业进行分析,认为工业化进程中成长产业演进既有一般趋势又有偏离,受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贸易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的作用,随工业化进程成长产业组群发生相继转换,表现为成长产业组群内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长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要素不断提升、成长产业组群逐渐向对劳动对象加工深化转换、成长产业组群逐渐向更高层次产业部门转换和成长产业组群由先发国家到后发国家递次演进等五个趋势。五是通过对成长产业的选择及其约束进行探讨,认为应当按照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关联、生产率上升率和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四个基准选择成长产业,企业进入的成长产业还应符合关联性原则、吸引力原则和关联差异化原则,而政府支持的成长产业还应满足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和小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