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中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一种类型,是IIP中最常见的一种,占47%~71%。IPF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特征,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的损害,伴有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炎症,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胶原沉积。目前IPF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其最常见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其他还包括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感染和肺栓塞等疾病。IPF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早期病理改变为肺损伤,晚期为肺纤维化,但在众多细胞因子及生物介质参与IPF的炎症及纤维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的作用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前状态的变化,研究内皮细胞损伤时释放的因子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材料与方法:选取体重220±10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8只,随机分为两组:博莱霉素(bleomycin,BLM)组与生理盐水(normalsodium,NS)组,每组均为24只大鼠,每组再按第3、7、14、28天时间段随机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均为6只SD大鼠。两组动物均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用10g/L水合氯醛(40mg/kg)腹腔注射麻醉,作颈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气管,经环状软骨下气管间隙穿刺向气管内缓慢注入药液(模型组注入含BLMA55mg/Kg的生理盐水,而正常对照组注入单纯的生理盐水)0.2ml~0.3ml,将大鼠直立并轻轻旋转动物,使药液在肺内分布充分、均匀。两组动物在造模后第3、7、14、28天分别于心脏取血、抗凝、离心、取上清液,左肺用2.5ml×5次生理盐水做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率>80%),离心取上清液。所有上清液分装后放入-70℃保存。将右肺浸泡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肺泡炎症,Masson染色观察肺内胶原,并按Szapiel进行病理分级,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分别采用放射免疫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按照说明书测定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6-keto-PGF1a、vWF的含量。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论:(1)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2)ET-1、6-keto-PGF1a、vWF均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纤维化存在内皮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极大。当内皮细胞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反应使机体出现血栓前状态,并可通过四个途径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引起IPF的改变,因此重视凝血纤溶机制在IPF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为临床治疗肺纤维化开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