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化符号。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东方文明的壮丽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伴随共生的记忆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知识传承传播方式,它是人民群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是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档案馆作为人类记忆的保存中心,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长期以来对于发生在广大人民生活群众中的非文字文化传统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且由于保存方式、技术手段的限制,也无法记录、保存、传播这类活态知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概念、特征、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在对档案馆性质、任务、功能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档案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述。同时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架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传统档案文献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对传统档案馆工作带来的影响。探讨档案馆参与保护、收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具体操作方法。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功用、类型;针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模糊性的特征,对档案馆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关系予以必要的定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与功用在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下进行分类、抽象,揭示其深刻的内涵。正面阐述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讨论了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意义。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应该属于档案馆的本职工作。指出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技术可行性,同时档案馆的参与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创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部分:通过档案馆在我国信息科学体系中的作用,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档案馆工作职能的要求,指出新的工作需求必须要有新的职能体系要求与之相对应。 第四部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知识特点,如知识高度个性化和表达方法是多样的文本特征等,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角度分析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表达方式层面的记忆认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