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径非对称连拱隧道施工方案和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do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拱隧道是随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而提出的新型大跨度隧道结构形式,与洞外线路连接方便,在适应地形条件、环境保护以及工程数量上具有优越性。在已有研究中,对连拱隧道施工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较多,但对非对称连拱隧道特别是小半径连拱隧道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以某小半径非对称连拱隧道工程为背景,在原有三导洞法设计基础上,对比分析多种施工和支护方案,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条件下,以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寻找合理的施工和支护方案;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总结小半径非对称连拱隧道受力变形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比边导洞开挖顺序的影响,得出大主洞侧边导洞先开挖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和各地层特征点位移;对比台阶法和全断面法地表沉降和各地层特征点位移,得出Ⅳ级围岩中浅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宜采用全断面法。  (2)分析边导洞靠主洞侧、中导洞两侧区域注浆加固和锚杆支护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部分区域内超前注浆和锚杆对施工结束后围岩和支护结构应力、应变没有造成影响,只对导洞施工步的导洞围岩和支护结构有较小的影响。  (3)对比单向、反向和双向三种施工方案中围岩和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的差异,结合施工工期因素,得出双向施工方案更合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比2米进尺和3米进尺施工的影响,从施工安全角度考虑,宜采用2米进尺施工方案。  (4)以上三点结论制定最合理施工方案,分析小半径非对称连拱隧道施工结束后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得出两端洞口段为危险段,A匝道出口段内侧主洞拱肩和外侧主洞拱脚区域等效应力较大。  本文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对小半径非对称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防落梁装置在较大强度地震发生时,对桥梁结构安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桥梁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如何将防落梁装置固定在桥梁结构上,防落梁装置与桥梁结构的连接是非
框架-耗能支撑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在国内外建筑工程中得到应用。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基础,但是还缺乏成熟统一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针对此种现
我国的建设工程己从“新建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新建和加固、改造”相结合的阶段,近些年加固改造投资占总建设投资比重逐年增加,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
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建筑废物的重复循环利用。通过破碎废混凝土获得再生集料,使用再生集料拌制的再生混凝土是混凝土循环使用的有效的途径。为了在我国实际结构工
钢管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具有承载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耐冲击和振动荷载、耐火和防腐蚀性能好、制作简单和施工方便,且经济性好,整体美观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钢管
学位
碳纤维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nceret)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短切碳纤维而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作为智能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具有机敏性。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实现对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间的健康监测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对结构的损伤积累和剩余寿命进行及时的早期预报。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探讨了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原理、制作
论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研究了单体质量比、引发剂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反应体系pH值、EDTA加入量、反应时间对PDA特性粘度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屋建筑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大跨度桥梁以及大交通量的城市桥梁和高层建筑日趋增多。而桩基础无疑是这些大型建筑物安全可靠且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