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量子行政(quantum administration)理论尚属新观点。在许多方面,量子行政的理论重心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向组织的质量和精神特征转移。虽然这样的说法难以理解,但它已经成为了行政管理实践的一部分。1996年,Overman初次提出了混沌理论和量子理论。1998年,Matthew S.Mingus在他的一篇论述中提出了相关整体论和量子行政的可能性问题。他在文中阐述了物质和意识的二元性,将意识看作一种“波”(wave),物质则类似“粒子”(particle),称之为“波一粒”二元性。这种哲学体系被称为“相关整体论”(relational holism),该项理论被运用于行政管理领域,就形成了“量子行政”理论。但是,量子论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被运用于社会科学让人难以接受,目前的管理学家还在尝试为量子行政理论增加一些基础性和概念性的东西,提出一些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反映量子行政的观点和术语。研究量子行政者也成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行政模式的需要。在我国,量子行政者的概念还从未被提出来。在对行政领导的行政行为的研究中,学者们探索了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风格和领导类型。描述了一个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具备的能力、性格、领导方式、领导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牛顿学说进行的,从行政管理的确定性和规律性入手,用线性的、度量式的方式去设计行政领导的管理行为。虽然也提出了“人性化管理”问题,但却把领导者和组织成员思维意识的变化放在了一个稳定、规律的范围之内并加以控制,实质上,更倾向于注重“制度化管理”。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5位政府机关的行政领导者的调查访问,了解他们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个人意识对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并产生了怎样的行政效果。这些行政领导者在自身所处的政治领域中都取得过一定的成功,然而他们的个性、气质、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这几位行政领导者的成功的领导行为,是不断充分合理地运用自身的个性和思想意识去有效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并且同时也接受环境对自身性格以及思维的冲击和改变。但当他们不能有效调节这种冲击和改变时,他们的领导行为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面临失败。在研究的结论中,我们分别提出了基于牛顿学说和量子理论的行政管理模型,牛顿学说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呈整体三角形态、稳定的、直线控制的管理模型,而量子行政管理模式则是一个环形的、不断变化的、只能自我调整而难以控制的模型。我们研究这两种模型的目的并非要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我们必须理解,在领导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这牛顿学说和量子理论的两种管理模式并非只能取一种,而是各有所长,是可以共存并且有效地相互补充,从而取得领导行为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