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草山纠纷中的权利救济机制研究——以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江问题”全省出名,全国挂号。我们已知有多种权利救济机制在卓尼县车巴沟地区的草山纠纷解决中发挥其作用。那么,这些权利救济机制是否具有终结该纠纷的作用?这一点我们还无从定论,还需要实践来说明,但是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中出现的危害说明,不论是司法救济机制、行政救济机制亦或是民间权利救济机制的管制方式都还不够健全,现在已经存在着的多元的权利救济机制也还不能够完全协调与互动。如何更好地解决该地区的草山纠纷问题,更好地协调各种权利救济机制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藏区草山纠纷中权利救济机制基本理论的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权利救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中不同类型的权利救济机制进行介绍,从“尼江事件”引发大规模草山纠纷的起因及现状入手,阐述以“调解”为核心的权利救济机制在实践中如何被适用的情形。第三部分对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中各种权利救济机制之间存在的冲突进行研究,其中,基于贫困、资源缺失主导下的救济限制、“以血还血”意识下的同态复仇心理、根生蒂固的宗教信仰理念、习惯法源远流长的历史影响、国家制定法影响下纠纷解决方式向法律逐步靠拢的大环境等,都会引发该地草山纠纷中各权利救济机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四部分为了证实各权利救济机制是否在该地取得成效以及“尼江问题”是否最终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从卓尼县车巴沟草山纠纷中各权利救济机制间冲突如何被解决这个问题出发,充分阐明不同类型权利救济机制之间的协调运作,从而为更好地解决该地草山纠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传统学者们从小额信贷的需求方(农户)来构建出了一系列小额信贷绩效的评价指标,本文从民族地区小额农贷的供给方(农信社)的角度分析出了存贷比率、到期还款率这两个衡量小额农贷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