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研究 ——兼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不仅是当前和未来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性权重。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数字经济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绩,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并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重要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繁荣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提振全球经济的关键动力。因此,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只有正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厘清数字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快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探索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既能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逻辑中补充空间维度、对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起到有益补充,又能有助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是“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兼论了“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体部分与兼论之间的关系在于,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的目的是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空间结构为构建新格局提供了思路;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为构建新格局提供了路径。兼论部分拓展了主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实现了经济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文献研究、理论基础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史观回顾。梳理国内外文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经典、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史观。就文献研究来讲,一是现有文献以文字阐释辅以数据描述性统计为主,研究方法简单,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于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二是实证研究的样本量时间跨度较短,无法揭示中国数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规律。三是现有文献只单独研究空间结构,或单独研究空间效应,但空间结构和空间效应是密切相关的,不应孤立研究。因此,需要对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数字经济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的机理分析。本文对数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和数字经济空间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空间效应的机制。机理分析表明,一是数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影响,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是数字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路径。二是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个维度上发挥空间效应。三是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在空间集聚机制、空间溢出机制、空间竞合机制的作用下,释放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第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本文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绘制GIS空间分布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总水平及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应用、数字创新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规律。第四,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本文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中国省际间的数字经济联系,构建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系网络,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GIS图分析中国数字经济联系空间分布的演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不断提高,空间关系网络呈现出整体网络结构、个体网络结构、凝聚子群等空间结构特征。第五,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本文运用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局部相关性检验证明引入空间效应的必要性,运用LM检验、Robust LM检验、Wald检验、LR检验、Hausman检验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进行全国层面及地区层面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存在空间效应,在空间上数字经济发展会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且存在区域异质性。第六,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探讨与前瞻。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应遵循数字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规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在思路上,一是构建数字经济梯队发展格局,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新格局;二是打造联动发展的数字经济圈,形成“小圈带动大圈,数字经济圈带动区域经济圈”的新格局。在路径上,一是以数字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关键问题是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问题、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效率问题。二是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向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三是以数字经济推动就业结构改善,主要任务是短期内防范结构性失业的风险,长期内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提出了数字经济驱动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政策建议:一是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形成“以南带北”区域发展新格局。二是科学优化数字经济总水平、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应用、数字创新的空间布局。三是实施区域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发挥网络核心省份的辐射作用,发挥网络中介省份的中介作用,发挥经济发达省份的反哺作用。四是强化数字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建设复合型数字人才队伍。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试图从空间维度的研究视角揭示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二是试图运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三是试图从全新的研究思路探索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深入研究经济问题“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效应”的同时,加强对“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这一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让经济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四是试图从更全面的研究范围讨论中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在区域研究传统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的基础上,将南北差异也纳入了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夏洛蒂·勃朗特(1816.4.21—1855.3.31)国籍:英国职业:作家代表作:《简·爱》《谢利》等经典回顾《简·爱》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简·爱坎坷的人生经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坦荡、勇敢自强、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态度,与19世纪英国传统女性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为其未来寻求真正的幸福埋下伏笔。
期刊
"女读书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女性主义研究中一度非常流行的话题。《简·爱》中出现多位读书的女性。她们读书的方式、目的和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提供了一个媒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女权意识的先驱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中塑造的几位"女读书人"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女性所特有的社会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勃朗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质和她的作品《简·爱》互相渗透、互相印证,从文化
提起整本书阅读,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有些困惑。课上读,舍不得"课时";课下读,把控不了质量。当下,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尚不理想,初高中课业负担又如此繁重,阅读便成了一种"负担"或"奢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呢?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笔者以《简·爱》为例,略作分析。一、阅读讨论会——遇见独特的自己整本书阅读,很多语文教师一贯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
期刊
它是一本女孩必读之书,它是一本让千百万人重获信心与希望的书,它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成长,被誉为文学与小说的融合,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女权的小说。它,就是《简·爱》。《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期刊
电影海报是一部电影的"名片",兼具设计和宣传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海报设计作为一种直观的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充分表现电影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发挥电影的宣传作用,增加票房收入。近几年为迎合大众市场需求,翻拍电影层出不穷,其海报设计也是异彩纷呈。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简·爱》海报为例,
期刊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指导学生结合小说情节、背景,分析简·爱形象。2.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简·爱形象。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近期我们一起阅读了小说《简·爱》,还观看了电影《简·爱》,谁能说说自己的总体印象或感受?生:我感受到了简·爱追求幸福的勇气。生:我感受到了简·爱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女孩。
期刊
期刊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年,古希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三大数学王子.阿拉伯Al-Biruni(973年~1050年)的译文中保存了阿基米德折弦定理的内容,苏联在1964年根据Al-Biruni译本出版了俄文版《阿基米德全集》,第一题就是阿基米德的折弦定理.
期刊
学位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断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堂是进行学习的一个特殊而必要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