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干旱河谷地处长江上游核心地带,属于生态脆弱和敏感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加之该区域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植被恢复十分困难。土壤种子库作为植物恢复的重要种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被恢复重建的进度和方向,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种子库特征,并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联系起来,探究土壤种子库对岷江干旱河谷区生态恢复的贡献与作用。以该区域主要乡土灌木物种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和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萌发实验和野外点播实验,探求种子的保存方法和人工促进幼苗生长的技术,为岷江干旱河谷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重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土壤种子库特征 岷江干旱河谷共观察记录到63种植物,隶属于26科56属;其中阴坡55种植物,阳坡37种植物。总体来看土壤种子库中灌木种和草本种占据绝对的优势;岷江干旱河谷阴坡、阳坡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土壤种子库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海拔梯度上,土壤种子库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岷江干旱河谷阴坡、阳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共统计到89种植物,隶属于38科75属,地上植被种类较为贫乏,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共有的物种数为18个,各样地植被层次结构:阴坡灌木、草本的高度、盖度均大于阳坡。 岷江干旱河谷阴坡、阳坡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小于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数的Sorensen相似性系数总体偏低,阳坡略高于阴坡;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密度的Pearson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综合分析表明,岷江干旱河谷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潜力较小,植被恢复需要采取适度的人工促进恢复的干预与调控。 2.种子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白刺花的采集选用阴干让白刺花豆荚开裂的方式进行采摘;将采摘后的白刺花装于密封袋内放置在4℃的冰箱中保存,可以提高白刺花种子的活力以及萌发率。 鲜黄小檗采种处理方式应选用以水为媒介,去除果皮和果肉,清洗出种子,取下沉到水底的种子阴干后进行保存;保存方法应选用将其装于密封袋内放置在4℃的冰箱中保存,可以提高鲜黄小檗种子的活力以及萌发率。 3.促苗生长技术 点播前对白刺花和鲜黄小檗种子先进行催芽处理,用100mg/L的赤霉素GA3室温浸泡24小时;播种时,对播种的白刺花和鲜黄小檗种子进行杀虫杀菌(多菌灵300倍+毒死蜱500倍)处理,然后在阳坡用遮阳网覆盖,在阴坡海拔2000m以下用遮阳网覆盖,海拔2000m以上用灌丛覆盖,直至幼苗基部有2~3cm且转为褐色后,去除遮阳物,可有效提高白刺花和鲜黄小檗幼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