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0%以上发生在精神疾病的人群,其中15%的抑郁症、10%的精神分裂症最终死于自杀。自杀与遗传因素、病态心理、社会心理因素、早年生活创伤和神经生化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神经生化代谢异常在自杀中发挥重要作用,如TPH2基因表达紊乱会直接干扰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的代谢途径,使之易出现自杀倾向。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精神病自杀患者的TPH2基因启动子区是否发生甲基化,甲基化程度及其与精神病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文献报告。为深入了解精神病自杀人群的社会危险因素和神经生物化学,本研究从流行病学和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自杀相关因素和TPH2基因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即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索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便于早期识别精神病患者自杀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精神疾病患者分为自杀组和未自杀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外周血DNA,应用MSP方法检测TP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统计分析临床资料及试验结果,并分析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1)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的比例为14.74%。其与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疾病类型和负性生活事件有关。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自杀组患者的已婚率高于未自杀组,且平均发病年龄高于未自杀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与自杀关系较为密切的精神疾患。(2)精神分裂症自杀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焦虑抑郁和敌对猜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抑郁症患者自杀与认知障碍及绝望感有关,认知障碍及绝望感因子分越高,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越大。(3)已婚和负性生活事件是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119,2.393;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也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4)自杀组TP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低于未自杀组,精神分裂症自杀患者甲基化水平降低。研究结论:(1)已婚和负性生活事件是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也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2)TP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降低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