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系膜血管的处理方法一直是手术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手术的安全和患者预后,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1],既往对系膜血管处理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其他影响因子的控制以及对多种方法的数据分析,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影响临床医生决策。所以本文通过观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治疗慢性阑尾炎中,采用丝线结扎法、单极电凝法与Hemolok夹闭法处理阑尾系膜血管的术后疗效,在没有严重阑尾感染和其他感染影响的情况下,分析引起术后发热与腹痛的可能潜在原因,同时分析各方法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体温及腹痛是否存在相关性,结合数据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缺点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阑尾炎中病理证实慢性阑尾炎并且经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总共43例,术中均采用单极电凝法处理阑尾系膜血管;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普外科自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阑尾炎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阑尾炎并且经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总共45例,其中采用丝线结扎法30例,采用Hemolok夹闭法15例。分别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体温及腹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术后发热方面,发热均出现在术后三天内,单极电凝组共19例,约占该组病人总数的44%,其中38.5℃以下占总发热病例的89.5%;结扎夹闭组发热病例共2人,约占该组病人总数的4.4%,均在38.5℃以下,在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出血上两种方法基本相同;Hemolok法与丝线结扎法在发热率上均较低,在平均住院时间与恢复进食时间上丝线结扎组与Hemolok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腹痛方面,仅单极电凝法1例,但是腹痛病人并不存在发热,而且住院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转天恢复进食。结论:单极电凝法发热率较高,考虑可能与电凝相关的组织坏死吸收有关,但发热对患者在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正常进食时间没有显著的影响;术后严重腹痛和发热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仍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