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芙蓉镇》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古华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荣获1981年第一届矛盾文学奖。之后,此书作为中国文学杂志社的熊猫丛书系列之一,由戴乃迭翻译为英文,并于1983年以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为名出版。英文版《芙蓉镇》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集忠实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翻译作品。然而,《芙蓉镇》原文与译本的详细比较表明,以往对英文译本的评价有点名不副实,译本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删除与改写痕迹。小说《芙蓉镇》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的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揭露了1963年到1979年间几次政治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刻反思了其中所包含的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但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歌颂,展望了中国光明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或者翻译家的前提条件是文学作品通过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政治要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通过赞助人,意识形态以及诗学因素来体现。而《芙蓉镇》的英文译本是由中国文学杂志社这一政府主管机构资助的,以传播中国文化与改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为目的而出版的。于是包含在《芙蓉镇》翻译过程中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赞助人,意识形态以及诗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且操控了戴乃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表现在译本中即为删除与改写。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采用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作为研究框架,通过详细阅读与文本对比,对《芙蓉镇》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操控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