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一直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因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使得人们本能的关注和规避灾难,灾难新闻也因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纵观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经历多个不同发展阶段,在汶川地震时取得突破性进步,以及时、公开、透明等特点成为我国新闻媒体标杆式的报道典范,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已过去近十年,我国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十年里我国灾难报道究竟呈现何种报道框架,是被“打回原形”,还是在不断探索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受到何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南方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和2016年夏季洪灾这四个横跨研究时段的典型性灾难事件,从“框限”和“架构”两个层面,即报道数量、新闻来源、消息来源、议题框架、报道体裁、报道倾向六个方面来考察《南方都市报》近十年来在灾难报道框架的基本特征,并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报道框架是否呈现变化趋势,尝试在政治、市场、受众等牵引力作用下来探讨影响报道框架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南方都市报》近十年来的灾难报道延续了汶川地震时的报道特点,存在一定基本特征,即消息来源使用多元但有偏向性;以中性报道和消息体裁为主;重视“人本”、“政府领导力”和“事实”议题框架,其中“人本框架”是主体框架,“政府领导力框架”是常态框架,“事实框架”是基础框架。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变化趋势,近年来《南方都市报》灾难报道呈现专家消息来源逐渐增多,评论体裁比重上升,同时“问责反思”和“知识科普”议题框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种变化趋势的产生是政府、公众和媒体三者合力的结果,最后就新媒体环境下《南方都市报》在灾难报道如何更好发展给予了两条策略性建议,即在新闻材料选择应该日趋多元,充分发挥自身多平台信息共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