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岛敦文学中的“不安意识”——以《山月记》和《李陵》为中心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nking34875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岛敦于193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专业,随后进入女子学校从事教师职业。这段教师生涯可概括为“雌伏十年”,是中岛敦为成为一名小说家这一梦想奋斗的十年。他虽然深知自己的身体欠佳,但是中岛敦为了成为文学家,誓死同病魔斗争。即使在他疾病恶化的时候仍然笔耕不辍。不久,他的勤勉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光与风与梦》发表后,被提名为芥川文学奖的候补作品,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落选了。他那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小说家的梦想,就直接的反映在芥川奖提名作品的“光”和“梦”两个字上。   正是如此强烈的成功欲望支撑起了他那体弱多病的身体。再加上自身的独特的生活经历,他更加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不安意识”就成了他所有作品的主题。伴随着这种不安意识,中岛敦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自我探索。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即可窥见他对人生观念的变化。或者说中岛敦的所有作品其实是一部自我探索史。本论文将通过对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研究,透视中岛敦文学的主题演变轨迹。   本论文共由“序言”、“先行研究和提出问题”、“不安意识的形成”、“作品中不安意识的具体表现”和“结论”等5部分组成。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先行研究和提出问题”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岛敦文学研究的主要的成果及学术观点。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视角。   “不安意识的形成”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内心不安意识的形成原因。中岛敦拥有三个母亲、生母的抛弃、以及至亲的人相继去世,是作者孩章时代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这就是中岛敦文学始终在表现内心不安意识的渊源。从未感受过母爱的中岛敦,因父亲的工作关系在殖民地朝鲜生活过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了殖民地那种种的不合理、殖民者卑劣的行径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这也对加深中岛敦的内心不安意识起到催化作用。伴随这种不安,不难想象,作者通往作家的道路是多么地艰辛。加之,天生的哮喘病以及家庭琐事的不断侵扰,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与“不安意识”抗争、探索中度过的。   中岛敦在作品中“不安意识的具体表现”部分,将会在《山月记》和《李陵》两部小说的人物设置、以及与命运的抗争中展开分析,同时考察和论证这两部小说的强大生命力就是基于这一“不安意识”的。另外,在该部分还将分析“不安意识”,如何影响中岛敦对人生价值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作品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物再现的。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变化表明,中岛敦文学的最大主题就是在探索和表现人类存在的困境“不安意识”。   结尾部分,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得出不断与“不安”作斗争的中岛其内心的思想变化决定着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并且大多数的主人公都是迷茫和痛苦不安,但中岛敦在最后显然发现了积极的人生意义,这也成为其人生探索和与命运抗争的积极性成果。
其他文献
哈金,原名金雪飞,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刽福克纳小说奖两项殊荣的作家。哈金于九十年代出开始用英语进行创作,先后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几乎
研究综述表明,以往对《伊芙莱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书信体形式、人物形象、身份认同主题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黄梅在《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一书中提到了《伊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