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脏性猝死多数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而急性心肌缺血多发生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原因不明的心脏性猝死(如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脏抑制性猝死),晚期或者陈旧性心肌梗死通过心肌梗死灶可以判断其死因,而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常规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的改变来诊断。因而法医病理的死因鉴定中,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病理诊断也一直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故寻找更多的、敏感的早期心肌缺血诊断指标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核因子NF-κB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是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枢纽,也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心肌细胞中,并且参与急性心肌缺血病理学改变。心肌Ⅰ型胶原蛋白是心肌间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抗张能力,不仅对心肌细胞起支持作用、保护、润滑、制约作用,同时也有绝缘性能,是一个处于动态合成、降解的系统。Ⅰ型胶原是心脏含量最多的胶原,并且参与早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本研究通过对心脏性猝死案例中人心肌中核因子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原位观察缺血心肌中两个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为早期心肌缺血所致猝死的诊断寻找更为可靠的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心脏性猝死时核因子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的改变,寻找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指标。研究方法:所有的案例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尸体解剖案例的存档蜡块根据HE染色后光镜下形态学的观察结果,分为3组,即对照组、早期心肌缺血组、心肌梗死组。将这三组分别做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并用Axiotis标准比较各组心肌内的I型胶原蛋白和核因子NF-κB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并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丙酮染色法(HBFP):缺血心肌呈鲜红色,正常心肌为黄色。核因子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心肌细胞染色后,细胞核以及细胞浆未见着色。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浆棕黄色,局部有棕黄色颗粒沉着,并且心肌核有棕黄色物质沉着。早期心肌缺血组缺血心肌细胞浆呈棕黄色,局部有棕褐色颗粒沉着。Ⅰ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心肌纵切面、心肌横切面上,胶原呈网状结构分布。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周围胶原仅有少量存在或者全部消失,早期心肌缺血组可见心肌周围胶原网状结构破坏、不连贯,胶原网变细消失,心肌细胞间隙增大。研究结论:核因子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对早期心肌缺血猝死有一定诊断意义,可以用做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