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的持续加强,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使城市高温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气象灾害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夏季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并以南京作为典型城市研究,揭示了南京市夏季气候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对居民疾病死亡病因的影响,并以特殊热浪年2006年为例,分性别、年龄、病因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热浪对南京市人口死亡的影响,为南京市的热浪灾害天气风险评估和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预警模式开发提供了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有:
⑴全省高温频数在50-60年代较高,60年代末开始有下降趋势,90年代中期以来呈上升趋势;从热浪过程空间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地区是我省连续3d以上长时间的热浪过程频发区,长时间(持续5d以上)的强高温过程一般主要出现在南京地区。
⑵南京夏季闷热、高温多出现在7月下旬出梅后的晴热天气,8月中旬前后也会出现一短时期高温天气,相对湿度>80%甚至可达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火炉”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南京2000-2006年热浪有增加的趋势,连续性高温出现的几率也在增加。同时对南京近50a年来逐年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时频域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南京年最高平均温度变化主要表现为5a和7-8a左右的年际尺度高频振荡。
⑶南京气象条件与人群死亡有密切关系,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先天的素质影响以外,天气突变、闷热和副热带高压控制等天气系统影响是其致病重要外因。南京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高峰期为夏季的6月初、8月末,高温潮湿时期死亡人数较多;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夏季逐日气温呈正相关,而与气压呈负相关,随气压的下降而增加;气象要素剧烈变化,冷暖变化幅度大,气压高、湿度小是诱发消化道系统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气象因子与死亡的关系,对南京市区居民2006年6月-8月的死亡和有关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高气温与死亡的关系最明显,即高温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疾病超额死亡的主要原因。
⑷南京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高温热浪引起的超额死亡人数8月中旬最多,男女的死亡人数、累计死亡总人数都与极值最高气温呈正相关。同时热浪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累积性。对夏季年龄别、性别死亡人数等分析来看,热浪对老年人、病人的冲击力更大,女性较男性受高温影响更明显,女性在热浪期间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同时本研究表明:南京市夏季日最高气温在阈值以上时,死亡数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该区夏季最高气温在32℃以上时,呼吸系统疾病人群随温度的升高死亡数显著增加;当日最高气温高于36℃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逐日死亡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正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对气象因素的变化最敏感;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关联较大,南京的热浪天气对居民死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