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4年年底开始,"高送转"股票异常活跃。许多公司在净利润连续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依然争先恐后进行反常的"高送转"。随之而来的是实际控制人等群体的大幅减持和高管们的离职。目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高送转"背后的利益输送行为层出不穷。其中,赛象科技的"高送转"具有典型特征,同时其利益输送的减持路径又具有代表性。因此在回顾了相关文献后,本文将赛象科技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通过分析"高送转"的市场反应与利益输送的联系,来解释为何"高送转"会沦为利益输送的手段;通过分析制度成因,来解释为何此类行为无法得到抑制;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利益输送的路径选择,来探讨现存的法律漏洞对此类行为的影响,这也延伸了"高送转"的现有研究内容。尽管赛象科技声称"高送转"是管理层对公司发展前景的看好,但是在运用帕利普分析体系对赛象科技的财务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赛象科技的"高送转"是缺乏业绩支撑的。而且在以后年度,公司绩效并未改善甚至恶化,这说明了此类送转股行为的危害。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1)运用事件研究法计算"高送转"预案公告期间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可以发现这一公告在短期内引起了不小的市场反应,说明投资者存在价格幻觉。基于委托代理、股利迎合、"隧道挖掘"等理论,本文认为赛象科技实际控制人提议"高送转"是一种为了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主动迎合中小投资者对送转股非理性偏好的行为。也就是说,"高送转"可以助力利益输送。(2)分析制度成因之后发现:一方面,"一股独大"式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的董事会设置等内因容易引发实际控制人的利益输送行为;而限售股解禁令其他高管与实际控制人的利益趋于一致,这愈加有利于利益输送的实现。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力度不足使利益输送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3)实际控制人先前就存在利益输送的意图,并且利用大宗交易平台掩护减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避税减持。该案例凸显了我国资本市场中各方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监管者加快有关法律制度落实和执行的同时,投资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也应该提升道德意识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