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旱涝致灾因素分析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岩溶区独特的岩溶环境形成了地表地下双层水文网的特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构建了区内岩溶环境承灾脆弱的基础,导致旱涝灾害频发。岩溶地下河系统是中国西南岩溶区岩溶环境中水体的主要调节和汇集中心,影响和决定了岩溶旱涝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国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岩溶管道特征,分析其旱涝致灾的过程,对解决中国西南岩溶区的干旱缺水,浸没内涝加剧等现象,以及应对和防治旱涝灾害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针对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岩溶管道特征这一影响因素,在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对不同岩溶管道的埋深、坡降和平面展布形态的岩溶地下河系统流量和水位的降雨响应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实现数值模拟,分析岩溶管道特征对岩溶地下河系统旱涝致灾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岩溶地下河系统兼具水流储存与输送功能,主次更换多变,调蓄功能有限,形成其对降雨输入反应敏感和响应迅速的特点,导致其影响和决定岩溶旱涝的发生和发展。;  2、经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岩溶管道的埋深、坡降和平面展布形态对岩溶地下河系统流量和水位的降雨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雨初期的流量增长速度,降雨停止后的流量衰退速度,以及流量平稳期的水位保持高度:岩溶管道埋深较浅的、岩溶管道下游坡降较陡的和岩溶管道分支较多的岩溶地下河系统对降雨输入较敏感,响应较迅速;流量平稳期水位较低的是岩溶管道埋藏深、岩溶管道坡降较陡和岩溶管道分支较多的岩溶地下河系统;  3、岩溶管道埋深、坡降和平面展布形态是通过影响和控制岩溶地下河系统的贮蓄空间、排水能力和径流量,间接影响和决定岩溶旱涝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旱涝致灾的内因。
其他文献
本文对泄洪洞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紊流数学模型进行了总结。结合实体试验,利用k-ε模型对当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消能方式—洞塞消能工和直弯消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学位
学位